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nèi)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qū)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F(xiàn)在的主要聚居區(qū)已建立岫巖、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xiāng)。2000年統(tǒng)計的滿族人口數(shù)為1,068萬。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chuàng)制于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chuàng)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后,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zhàn)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后部留發(fā)梳辮留于腦后,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huán),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后,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于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服裝。
滿族的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于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制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zhí)鞭不亞于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fā),束辮和垂于腦后,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于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huán),穿寬大的直統(tǒng)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后,滿、漢服裝逐漸趨于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nèi)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滿族重視禮節(jié)。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nèi)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jù)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于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xiāng)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匯)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于學習又善于創(chuàng)造的民族,為發(fā)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jié),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jié)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nèi)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的婚俗習慣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jié),一般地講要經(jīng)過以下程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并由媒人轉(zhuǎn)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fā)”。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jīng)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后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jīng),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后要在房內(nèi)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里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wěn)后,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滿族許多節(jié)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
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nóng)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fā)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各地滿族同胞在農(nóng)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fā)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jié):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jié)”。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jié)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nèi)宄扇,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jié):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nóng)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jié)至今在東北農(nóng)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zhí)ь^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jié):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jié)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jié):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jié)”。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jīng),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nèi)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后拜。
開山節(jié):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農(nóng)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采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顒。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jié)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采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jié):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m.redwood-b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