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左宗棠和曾國藩交惡解 任何君主都不希望將相和

2016-09-21 20:46: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湖南舉辦湘軍,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其后在鎮(zhèn)壓太平軍過程中,兩人更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俗話說,一山不容二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湖南舉辦湘軍,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其后在鎮(zhèn)壓太平軍過程中,兩人更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人為了各自的名利而交惡,乃至絕交。曾國藩與左宗棠交惡是確有其事,還是兩人表演給清政府看的一出雙簧……

曾國藩與左宗棠兩人同為湖南同鄉(xiāng),自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丁母憂在湖南原籍舉辦湘軍,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當時左宗棠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僚,因公務書信往來不絕,交情日厚。曾國藩后來因率領湘軍鎮(zhèn)壓太平軍,地位顯赫,督兩江,領四省。曾國藩素來知人善任,網(wǎng)羅人才,由他推薦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數(shù),一時出現(xiàn)了天下提鎮(zhèn)無不出于曾帥的傳言。左宗棠雖未進士及第,但憑著自己的才干,此時已名滿天下。曾國藩軍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這樣的人才,左宗棠在咸豐十年(1860)被曾國藩聘為幕僚。此時清朝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正當用人之際,由于曾國藩的極力推薦,左宗棠被清朝任命為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曾國藩軍務的頭銜,隨后被曾國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這年6月,清政府有意調左宗棠前往四川督辦軍務,曾國藩認為左宗棠可以獨當一面,現(xiàn)在突然要調走左宗棠,無異于斷其臂膀,于是曾國藩婉言謝絕了清廷的諭旨,從中可見曾國藩對左宗棠多么器重。隨著安慶的克復,湘軍為完成對天京的包圍,進一步牽制天京外圍的太平軍,曾國藩決定對浙江出兵,那么選誰為統(tǒng)兵將領呢?曾國藩首先想到的是左宗棠。曾國藩認為,左宗棠平時用兵取勢甚遠,審機甚微,可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埋沒人才。曾國藩不但把駐扎在贛浙邊界的湘軍統(tǒng)歸左宗棠節(jié)制,而且給了他向皇帝的專奏權和征收厘金權。從此,左宗棠青云直上,在對浙用兵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才干,和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共稱“曾左李”。

此時曾國藩對左宗棠的信任已是無以復加。往來書信中處處對左宗棠以兄相稱,而自謙為弟曾國藩對左宗棠十分信任,左宗棠也摸透了曾國藩秉性,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但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人之間的矛盾就不可避免。曾國藩與左宗棠之間有矛盾是自然的?!白笞谔呢摲浅V艢?,出自幕府,不二載而封疆圻,驕縱一世。自太平天國之后,即與曾氏交惡?!碑敃r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云:“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與曾文正公絕交以后,彼此不通書問……”可見,曾國藩與左宗棠交惡確有其事,那么他們?yōu)槭裁磿粣??學術界卻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左宗棠個性剛直果斷,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惡如仇。雖然才華橫溢,然而多次進京趕考卻未及第,且始終特別敏感,稍被人怠慢或過分謙讓,都可引起激烈的反應,而且言詞辛辣,令人不快。有一次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謙讓,用了“右仰”這樣的客套話,左宗棠很是不快,說道:“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此話后來傳到曾國藩耳朵里,嫌隙由此而生。此時曾左二人雖然關系上有裂痕,但還只表現(xiàn)在個性差異上。真正關系破裂還在天京城被攻克,兩人就洪秀全的繼承者幼主洪天貴福是否已死的問題,向朝廷打起了筆墨官司。

天京攻陷后,曾國藩向朝廷奏報克復金陵,所有悍賊被一網(wǎng)打盡,并特別指出,城破后,偽幼主積薪于宮中,舉火自焚。這就凸現(xiàn)了曾國藩對太平軍有攻克全功。不想左宗棠也上一折,稱據(jù)金陵逃出難民供出,偽幼主洪天貴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余眾。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報后,對曾國藩大為不滿。曾國藩平生自認為以誠信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則無異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國藩上折反駁左宗棠,稱洪天貴??赡芤阉?,而黃文金為糾合太平軍余眾偽稱尚存,這是古來常有之事等。言外之意,左宗棠虛張聲勢,不過是邀功請賞。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又上書為自己辯解,對曾國藩言詞激烈,口誅筆伐。至此,曾左二人的關系已不可挽回,十幾年的交情為了各自的名利而付諸東流。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歷史上曾國藩左宗棠不和是一種假象,它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由曾國藩,左宗棠合力制造的,為保全漢地主利益,緩和滿漢矛盾的計謀。它使得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將領有了善終,迷惑了滿清貴族,為以后漢人逐步掌握清中央實權打下了基礎。堅持這一說法的學者指出,清朝是由滿人建立起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滿洲貴族。清軍入關之后,一方面他們需要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其統(tǒng)治服務;另一方面也對漢官僚、士大夫、地主始終抱有極大的戒心,害怕他們會擠垮自己的統(tǒng)治。從清軍入關到太平天國起義前,中央的軍機大臣、內閣學士、六部尚書等雖然規(guī)定滿、漢各半,但實權完全操在滿官手中,漢官多是副職,形同虛設。而在鎮(zhèn)壓太平軍問題上同樣如此,把滿族官僚率領的嫡系部隊集中在天京附近,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其如意算盤是,只要各省團練在外圍擊潰太平軍主力,江南、江北大營便可就近攻取天京,建立首功,保持清中央的威信。

曾國藩是漢人,掌握著湘軍,清政府當然不會放松對他的戒心。咸豐四年(1854),曾國藩奉詔率軍出湘,咸豐擔心這支由漢人統(tǒng)帥的水陸俱全、裝備優(yōu)良、力量雄厚的軍隊將來有尾大不掉之患,“心憂之,特詔貴州提督布克慎自黃州還,赴其水營。詔總督臺涌會其師?!泵麨閰f(xié)助,實為監(jiān)視。曾國藩當然明白朝廷的態(tài)度,也時刻提防著,盡量消除他們的猜疑。在建湘軍的時候,重用塔齊布;在處理團勇與綠營矛盾時,委曲求全;對于清廷的封賞,有時會推辭,以免出現(xiàn)“功高震主”的現(xiàn)象。

從1860年夏到1864年攻下天京止,湘軍總兵力約有四十多萬,接近過去綠營兵力。湘軍將領中任督撫大員的先后有二三十人,控制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陜西、山東、直隸等省,而當時全國只有十八省,出身湘軍系統(tǒng)的督撫就占了十三個,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二,以一個集團而占有如此廣大的地盤,擁有這樣龐大的軍事實力,這不僅在清代是空前的,在古代也是罕見的。再加上清朝是滿人建立的,這種形勢對清統(tǒng)治者極為不利,如強令湘軍裁軍,恐引發(fā)湘軍造反,怎么辦?清廷希望從湘軍內部尋找突破口,強令其裁軍還不如分化湘軍,以使他們內部相互牽制。曾國藩很快就洞察了這一切,他一面主動提出裁軍;另一方面,在內部制造失和假象,他選擇了左宗棠,因為左宗棠的性格及其先前與自己確有意見分歧,這一點不至于使清廷產生懷疑。

曾國藩的想法得到了左宗棠的支持,兩人于是就聯(lián)手演繹了一段“失和”好戲.

此外,還有許多的史實足以證明“失和”非真實。曾國藩死后,左宗棠挽聯(lián)說:“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這說出了曾國藩對左宗棠是有“知人”之恩的,既有此恩又怎么會失和?失和又怎么會寫出這樣的挽聯(lián)呢?對于曾國藩的兒子曾紀鴻,左宗棠也照顧得如同自己的兒子,顯見他和曾國藩的失和與尋常不一樣。曾國藩的女婿聶仲芳本“坦運不佳”,左宗棠任兩江總督時,委其為營務處會辦,第二年,提升為上海制造局會辦。自此官運亨通,一直升到江蘇巡撫。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左宗棠之間并無仇恨。曾國藩與左宗棠交惡是確有其事,還是二人表演給清政府看的一出雙簧戲……至今令學界迷惑。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