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謝安之爭 豪門之間的爭斗誰更勝一籌?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費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魏晉名士主要的生活內容是清談玄理,這也是被后世詬病的原因。放著工作不干,天天湊到一起瞎聊,清談誤國?。∥鲿x末年王衍本人的結局更是加重了人們的這一看法。他身居高位,整日組織人們清談,永嘉中率軍十萬全部覆滅,本人也死于石勒之手,中原紛崩離析,進而天下大亂,三百年戰(zhàn)火不熄。
具體到本條,王羲之本人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清談愛好者,雖然他一度為支遁的奇妙玄理所折服,跟劉惔、許詢、謝安等人關系也都不錯。棄官之前,王羲之的思想中有玄儒雙修的味道。這在他與謝安攜手登冶城時清楚地表現出來。此城為吳國造戰(zhàn)鼓的地方。當時,望著眼前的無限江山,謝安悠然遠想,露出超脫塵世的志趣;王羲之則感慨萬千,便有了下面的對話。謝安:"人世茫茫,林泉高致,醉臥清談,這樣度過也當不負此生。"王羲之:"我聽說古時大禹勤于國事,以致手腳都長了胼子;周文王處理機要,往往忙到半夜,還覺得時間不夠用。當下是多事之秋,四郊多壘,戰(zhàn)亂不息,這是士大夫的恥辱!值此時刻,每個人都應想著怎么為國家出力??墒?,現在從建康到會稽,朋友們整天忙著清談,以致荒廢了政事,這恐怕是不合時宜的吧。"
謝安不動聲色,依舊遠眺江山:"我只知道秦朝經歷了兩代皇帝就完蛋了,難道也是因為清談的原因嗎?老兄啊,你別犯病了。"在邏輯上,謝安的話沒問題。秦朝二世而亡,因其暴政而失去了人民?,F在,東晉政府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當前天下的形勢,采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施政方針,與民寬松,能不管的就不管,難道不好嗎?謝安的潛臺詞也是沒問題的。東晉一代,上層名士們雖以清談為生活的主要內容,但并未與下面形成尖銳矛盾,至于后來有孫恩、盧循,但那并不是一次純粹的農民起義,且擾民害民甚重。王羲之終于沒能說過未來的丞相謝安。
魏晉時期,王謝豪門并稱,但其具體家風仍有不同。這種不同通過以上對答在無意中透露了出來。僅說東晉一代,王家從王導、王敦開始,雖然講求的也是名士風流、清談玄理,但歸其本質,其家族的心靈建構是儒(塵世進取之心)大于道(老莊放達之情),從東晉到南朝,王家在朝廷上居要職的人要比謝家多得多,始終與最高權力者保持著關系;而謝家實際上從西晉末期的謝鯤那里,就已經把這個家族的門風確定了下來,經謝尚、謝奕,到謝萬、謝安,再到后來的謝靈運,其心靈是以老莊的放達之情為根本的,投身仕途只是高門之下自然而然的事,或者說僅僅為了保持門第榮耀的延續(xù)。也就是說,王家子弟走仕途多是主動的,謝家則是被動的,而且從歷史的現實來看,謝家在政治漩渦中遠沒有王家游刃有余。及至南朝,儒家重建,君主的絕對權威恢復,皇帝們再也不允許那些縱情使性的家伙們耍酷了,謝家子弟一時難以適應,最后才有了謝靈運、謝朓等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