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2016-11-25 14:13:0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中國歷史上能打的戰(zhàn)將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以武將身份被寫進《古文觀止》的為數(shù)很少,只有秦司馬錯、西漢李凌和東漢馬援,而能夠作為開國功臣被寫

中國歷史上能打的戰(zhàn)將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以武將身份被寫進《古文觀止》的為數(shù)很少,只有秦司馬錯、西漢李凌和東漢馬援,而能夠作為開國功臣被寫進《古文觀止》的則只有馬援一人了。

作為東漢開國功臣,馬援為光武帝劉秀平定了西北隗囂這一勁敵,他也因此被劉秀任命為隴西太守。在隴西太守任上,馬援一共做了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漸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后,他先后以伏波將軍的身份南下,平定了交趾郡叛亂,主動出征扶風(fēng),抗擊匈奴、烏桓的進攻。可以說為東漢南征北戰(zhàn)。

此時的劉秀,對馬援可謂寵愛有加,平定交趾郡叛亂回到京城后,劉秀賜給馬援一輛兵車,讓他上朝與九卿同列。再出征扶風(fēng)時,劉秀命令百官都去送行。然而僅僅四年后,劉秀就下令追收馬援的新息侯印綬。馬援去世時,其家人甚至不敢將其埋葬在早先選好的墓地,只是草草埋葬于郊外。

其中的變故,還得從公元48年南方武陵暴動說起。

南方武陵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jié)果全軍覆滅。時年62歲的馬援,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本不同意。馬援當(dāng)面向光武帝請戰(zhàn),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須發(fā)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光武帝見馬援豪氣依然,雄心猶在,很感動,笑道“矍鑠哉是翁也”,于是派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等人領(lǐng)四萬人遠征武陵。

馬援部隊南進面臨兩條路的選擇:一是經(jīng)壺頭山,一是經(jīng)充縣。經(jīng)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經(jīng)充縣,路遠,糧運不便,但道路平坦。耿舒主張從充縣出發(fā),而馬援則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山,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說明情況,請光武帝裁決,光武帝同意馬援的意見。

馬援率軍進入壺頭山,沒想到,蠻兵據(jù)高憑險,禁守關(guān)隘。水勢湍急,漢軍船只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耐,很多漢軍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一時,部隊陷入困境。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洞窟,以避炎熱,雖困難重重,但馬援壯心不減。每當(dāng)敵人登山示威,馬援都拖著重病出來觀察敵情。手下將士深為感動。

耿舒卻在此時寫信給其兄,告了馬援一狀,說馬援帶兵不慎,兵馬傷亡慘重。光武帝得知后,于是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zé)問馬援,并命他代監(jiān)馬援的部隊。

梁松本與馬援有世交之誼,但最后卻與之反目,原因復(fù)雜。一次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回禮。梁松當(dāng)時正受光武帝寵信,朝廷公卿以下對他都非常忌憚。馬援認為自己和梁松的父親是朋友,梁松現(xiàn)在雖受寵,但也不能亂了禮數(shù)。

后來,又因為馬援的一封家書,梁松被光武帝杖責(zé),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

一生不附權(quán)貴、天真的馬援,就這樣把梁松得罪了。

梁松到壺頭山時,馬援已經(jīng)死了。舊恨難消的梁松,乘機誣陷馬援。光武帝大怒,追收馬援的新息侯印綬。

四年前征討匈奴,光武帝令百官相送馬援,四年后南征武陵,馬援尸骨未寒,就被收回了侯印。

可憐的馬家人還不知皇帝為何如此震怒,不知馬援究竟何罪,惶恐不安。馬援的尸體被運回后,家人不敢埋在原來選好的墳地,而是在城西買了幾畝地,草草埋葬。馬援的賓朋故舊,也不敢到馬援家去吊唁,馬家境況凄涼。葬完馬援,馬援的侄子馬嚴和馬援的妻子兒女們用草繩捆在一起,到朝廷請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給他們看,家人才知道馬援蒙受了天大的冤枉。馬援妻子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書,申訴冤情,言辭凄切。光武帝這才令厚葬馬援。

造成馬援的冤案,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首先,耿舒的信和梁松的誣告,他們不負責(zé)任的話,蒙蔽了光武帝。

其次,馬援舉措不當(dāng)造成的誤會。當(dāng)初南征交趾時,馬援常吃一種叫薏苡的植物果實。薏苡能治療風(fēng)濕,祛除寒氣。由于當(dāng)?shù)剞曹拥墓麑嵈T大,馬援班師回京時,就拉了一車,準(zhǔn)備用來做種子。當(dāng)時的權(quán)貴們見馬援拉回一車東西,以為肯定是珍寶,都希望分到一點,卻沒想到馬援根本沒分給他們?nèi)魏螙|西。這樣一來,權(quán)貴們紛紛說馬援的壞話。馬援死后,有人上書說馬援曾搜刮一車南方珍寶運回。光武帝更加憤怒。

最重要的,光武帝的猜忌心理。

史料記載,第一次南征勝利,馬援封侯,他沒有自己慶賀,而是殺牛擺酒,犒賞將士。飲酒之間,他撫今追昔,和部下說起了自己年輕時流浪的日子,感慨自己以前的志向,如今在眾將士的幫助下成了高官,真是既慚愧又高興。將士們聽后,敬佩不已,都伏地山呼“萬歲”。

這下犯了大忌,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才能叫萬歲,光武帝再大度,也不會坐視這種威脅皇權(quán)的行為。因此,無論馬家人如何解釋與請罪都難以解開光武帝的心結(jié)。

這一心結(jié)或許間接導(dǎo)致了馬援的悲劇。第二次南征的路線是光武帝批準(zhǔn)的,進軍失利,光武帝也有責(zé)任,但他并未給馬援開脫,這樣一來,任何過錯都只能由馬援去承擔(dān)。

可嘆“馬革裹尸”的馬援一片忠心,死后也難免凄涼。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