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34個十歲以下登基的娃娃皇帝 歷史上小皇帝
中國兩千余年封建專制社會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登基”稱帝至公元一九一二年末代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炮聲中宣布退位,二千一百三十三年間共涌現(xiàn)出四百九十四個皇帝。一旦登上“天子”寶座,皇帝們就無一例外地便將江山社稷視為他一己的“家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
“天子”們無一例外總想將皇位坐到永遠(yuǎn),所以總會千方百計苦苦企求長生不老。但死亡仍不可避免,而這個“私有財產(chǎn)”是絕對不能轉(zhuǎn)讓、不容侵犯的,徒喚奈何之下只得將皇位傳給自己最可信賴的人——當(dāng)然是兒子——于是便有了皇位世襲制。但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們兒子太多,只好“擇優(yōu)錄取”傳給所謂“皇太子”了!但中國的皇帝大多身體欠佳壽命不長,他們“駕崩”時不少太子尚在幼年,有的甚至還在襁褓之中。而“皇命難違”,太子年紀(jì)再小也要遵命“接班”,于是中國歷史上就出現(xiàn)許多娃娃皇帝,即所謂“小皇帝”。
登基最早的娃娃皇帝西漢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后一個皇帝宣統(tǒng),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
年齡最小的首推東漢殤帝劉隆,出生百天就穿上“龍袍”,堪稱“吃奶皇帝”。其它幼年“稱帝”的,有東漢的沖帝和東晉的穆帝都是二歲;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宣統(tǒng)帝皆為三歲;光緒帝四歲;東晉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及南宋的恭帝均為五歲;清朝的順治與同治都是六歲;后周恭帝和元朝寧宗七歲;西漢昭帝、東漢質(zhì)帝、三國吳廢帝和清代的康熙帝等七人均為八歲;西漢平帝、東魏孝靜帝等四人九歲;東漢的和帝與三國時魏廢帝等五人均為十歲。
1、東漢的殤帝(100多天大)
2、東漢的沖帝(兩歲)
3、東晉的穆帝(兩歲)
4、清朝的宣統(tǒng)(三歲)
5、北魏的幼主(三歲)
6、清朝的光緒(四歲)
7、北魏的孝文帝(五歲)
8、北魏的孝明帝(五歲)
9、東晉的成帝(五歲)
10、北魏的孝明帝(五歲)
11、南宋的恭宗(五歲)
12、清朝的順治(六歲)
13、清朝的同治(六歲)
14、后周的恭帝(七歲)
15、元朝的寧宗(七歲)
16、北齊的幼主(七歲)
17、北周的靜帝(七歲)
18、北齊的后主(八歲)
19、西漢的昭帝(八歲)
20、東漢的質(zhì)帝(八歲)
21、三國吳廢帝(八歲)
22、南宋的端宗(八歲)
23、清朝的康熙(八歲)
24、三國魏廢帝(八歲)
25、西漢的平帝(九歲)
26、南宋的帝昺(九歲)
27、元朝的天順帝(九歲)
28、明朝的英宗(九歲)
29、東漢的和帝(十歲)
30、東魏的孝靜帝(十歲)
31、南朝的宋后廢帝(十歲)
32、南朝的宋順帝(十歲)
33、北宋的哲宗(十歲)
34、明朝的神宗(十歲)
娃娃做皇帝,當(dāng)然不能管理國家大事,總是由太后、外戚或權(quán)臣攝政。這些攝政者往往根據(jù)自己的政治需要攬權(quán)營私,玩弄娃娃皇帝于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廢立誅殺,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為收回權(quán)力,又往往與攝政者展開死斗爭,演成慘劇。這種政治鬧劇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宮充滿了刀光劍影與血腥氣。王莽鴆殺漢平帝與末帝、梁冀毒死漢質(zhì)帝、康熙帝囚禁鰲拜等權(quán)臣以及慈禧太后殘暴地處置光緒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統(tǒng)治者忙于爭奪權(quán)力與血腥屠殺時,國家正常的政治經(jīng)濟(jì)活動往往中斷,人民生活在痛苦與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