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澆漿古墓530年前男尸不腐 皮膚仍有彈性
經(jīng)歷了530年,泰興一座澆漿墓中出土的明代中期的男尸,竟然連指甲都一片不少,干癟的皮膚雖然已呈棕黑色,但仍略有彈性,唇邊和下頜的胡須雖然變得灰黃卷曲,卻沒有脫落。
幾天前,當這具古尸從棺木中取出時,其完整程度令考古人員倍感驚嘆。為什么這具明代古尸500年不腐?專家認為,澆漿墓的密封以及當?shù)鬲毺氐脑崴资侵匾?。目前,考古人員已對棺內(nèi)液體進行取樣,希望通過科學(xué)化驗,破解古尸不腐之謎。
A嫂子張氏只剩下一堆骸骨
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館和泰興博物館在黃橋鎮(zhèn)一處房地產(chǎn)工地,共發(fā)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均屬于當?shù)赝搴问?,保存最好的是其中的張氏和何嵩兩座澆漿墓。這兩座墓于今年春節(jié)前被運到南京博物院茅山考古實驗室。據(jù)悉,這是江蘇省首次進行實驗室考古。
參與發(fā)掘的泰興博物館程鵬告訴記者,根據(jù)墓志銘和家譜顯示,兩座墓葬的主人是叔嫂關(guān)系。張氏死于1509年,享年75歲;何嵩死于1484年,活了56歲。
首先被打開的是張氏墓。記者見到,張氏墓棺外有槨,槨外包漿,包漿外砌磚室,磚室外再包漿,五層防護極其堅固,打開時甚至需要動用切割機。雖然這座墓完好堅固,張氏全身的5層衣物也完整無缺,但卻只剩下一堆骸骨。
B何嵩尸體皮膚完整
何嵩墓僅有棺、槨和包漿三層,且澆漿層已被施工機械抓破。
鑒于保存完整的張氏墓只剩骨骼,考古人員對于下葬時間更早,保存條件稍遜的何嵩墓本已不抱多少希望,沒想到,開棺后收獲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墓主身高接近1.80米,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里,面部有些萎縮,呈木乃伊一樣的黑褐色。雖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膚完整,眉毛和胡須都在。棉布做的長袍、夾襖和褲子等韌性很好。
考古人員將墓主何嵩的衣服脫下,發(fā)現(xiàn)他整個身體跟臉部一樣保存完好,甚至好到出乎意料:不但趾甲一片不少,就連含有內(nèi)臟而最容易腐爛的胸腹部,也只是腹部析出的脂肪形成一片白色蠟狀物。
考古人員從古尸鬢角頭發(fā)尚存,但包裹在帽子里的前額卻很光禿的情況判斷,何嵩很可能生前謝頂。而從何嵩隨身攜帶了26顆牙齒來看,鑒于當?shù)赜邪炎约旱粝碌难例X收藏好隨葬的風(fēng)俗,由此判斷,何嵩去世時雖然只有56歲,但滿口牙基本掉光,衰老得比較厲害。
C古尸不腐有奧秘:下葬前先通風(fēng)
尸體歷經(jīng)500多年而不腐,堪稱神奇。在江蘇,泰州是出土古尸最多的地區(qū),且均集中在明代中晚期。泰州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王為剛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的徐蕃夫婦、2002年的劉鑒,還有2011年一位無名女性,加上此次的何嵩,泰州已出土5具古尸,它們有一些共同特點。
首先是澆漿墓密封性相當強,使尸體處于封閉狀態(tài),阻止了微生物和細菌入侵并腐蝕尸體;
其次是埋藏較淺且地點較高,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響,雖然地表水會漸漸滲透進澆漿中形成棺液,但過程緩慢量不大,且澆漿中石灰的過濾使得水具有弱堿性,有利于尸體保存;
再次前四具干尸的棺木均用柏木,柏木不僅木質(zhì)堅韌,而且含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再加上棺內(nèi)放置的香料,進一步強化了殺蟲、抗菌及防腐作用。
在王為剛看來,導(dǎo)致當?shù)毓攀桓淖钪匾脑蚴钱數(shù)鬲毺氐脑崴?。明代泰州,去世的人要在涼爽通風(fēng)的祠堂里停樞數(shù)月至數(shù)年,尸體下還要墊上厚厚的棉被、草紙和燈心草,有很強的吸水、吸油功能,這就使得尸體下葬前就開始木乃伊化。
為什么張氏只留下骨骼,而何嵩卻肉身不朽?程鵬表示,“張氏陰歷三月六日去世,處于春夏之交,溫暖濕潤,而何嵩陰歷十月十五日去世,已經(jīng)入冬,寒冷干燥,更利于尸體保存?!?/p>
D實驗室考古比野外環(huán)境更好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現(xiàn)在,科技考古鑒定和保護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據(jù)南博考古所所長林留根介紹,考古中最難保存的就是紙張、紡織品、竹木器和尸體等有機質(zhì)文物?!耙巴猸h(huán)境下,光照風(fēng)吹都會給文物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害:紡織品可能迅速變黑變脆,紙張甚至可能在幾分鐘內(nèi)灰飛煙滅。在實驗室考古就不同了,溫度濕度都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調(diào)控?!?/p>
南博文保所所長萬俐表示,張氏墓棺材上蓋有一幅寫有墨字的紡織品,這種寫著墓主生平和事跡的文物叫做“銘旌”?!艾F(xiàn)在這幅銘旌字跡模糊難以辨認,我們將采用紅外線拍照和拉曼光譜掃描技術(shù),使肉眼無法辨別的字跡變得清晰起來”。
現(xiàn)在,鑒于何嵩墓的外槨是香樟木材質(zhì),具有防蟲防腐的功能,但棺的材質(zhì)尚不明確,技術(shù)人員將提取木材切片,與木材樣本庫進行比對,確定樹種。“也許這種木材也藏著防腐的秘密。”萬俐說道。
更令考古人員注意的是,張氏墓和何嵩墓內(nèi)都有棺液,前者為黃色,后者為黑色。在考古人員看來,這兩種棺液的差異也許就是尸體不腐的終極奧秘。“我們將采用化學(xué)、光譜、醫(yī)學(xué)等手段對其進行分析和對比,也許可以破解一個埋藏了500年的秘密?!?/p>
【新聞鏈接】
何嵩被追贈南京“推官”
去年12月起,南博和泰州博物館、泰興博物館在黃橋鎮(zhèn)清華園房地產(chǎn)工地共勘探出17座明代墓葬,距今500多年。泰興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程鵬介紹,17座中,3個為澆漿墓,1個為木棺,其他13個均為磚室墓。除了2座保存較好的澆漿墓外,其余都被當場打開。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馬永強隊長介紹,一般來說,古墓都在現(xiàn)場直接開棺,但其中兩座澆漿墓難住了考古人員——它們的封閉性特別好:稍大的古墓,一共分為4層,最外層是磚頭,其次是澆漿層,再往里是木槨,最后才是棺。而稍微小一點的古墓,為三層澆漿墓,最里面是棺,中間是槨,最外層是澆漿層。“所謂澆漿墓,就是指中間的澆漿層。它是用糯米汁、蛋清和石灰等攪拌而成,這些古法制作的特殊材料,使得棺槨被封得嚴嚴實實,500多年過后,它們的硬度堪比水泥?!?/p>
馬永強介紹說,他們在現(xiàn)場找到了墓志。大的澆漿墓,墓志上寫著:“明故何孺人張氏之墓。”通過正文可以得知,墓主張氏是泰興人,她的父親是揚州衛(wèi)指揮。張氏生于宣德甲寅年(1434年),死于正德己巳年(1509年),享年75歲。她的老公何巒,曾在四川敘州擔(dān)任過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
而稍小一些的澆漿墓,墓主叫何嵩。何嵩生于宣德戊申年(1428年),死于成化甲辰年(1484年),享年56歲。,因為兒子何椲顯貴,何嵩被追贈為正七品的應(yīng)天府推官。在唐朝、金、元時的推官相當于現(xiàn)在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明和清初還兼有審計局長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