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的修訂過程 明史的修訂分成了哪幾個階段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第一階段
主要是當時政治上不穩(wěn)定的原因。《明史》的正式開館修纂始于清順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 年5 月26日)。據(jù)清朝順治實錄記載,當日以修《明史》總裁官內(nèi)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奏請,正式設置副總裁官,以學士、侍讀學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選定纂修、收掌、謄錄官。
此時正值清軍入關(guān)之初,立足未穩(wěn)便急于詔修《明史》,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當時南京的弘光朝廷正與清朝南北對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認弘光的南明政權(quán)存在。二是以此籠絡明朝遺臣,通過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漢族官員有一種情感上的寄托。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開館修史的條件是根本不具備的。雖然到五月十五日(6 月8 日)清軍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廷滅亡,五月二十八日(6月21日)清廷宣布“平定江南捷音”,但是實際上清軍在江南遭到了軍民的堅決抵抗,尤其是清廷公布“剃發(fā)令”后,更激起江南百姓的抵制。其中著名的戰(zhàn)斗有閻應元領導的江陰保衛(wèi)戰(zhàn),固守孤城達兩月之久。
南明弘光政權(quán)覆滅后,明臣黃道周、鄭芝龍等奉唐王朱聿鍵于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權(quán);與此同時,張國維、張煌言等奉魯王朱以海于紹興監(jiān)國;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余部也與明總督何騰蛟結(jié)合抗清。到順治三年(1646年),明臣蘇觀生等奉朱聿鐭在廣州建立了紹武政權(quán),丁魁楚、瞿式耜等又擁立桂王朱由榔建立了永歷政權(quán)。順治六年(1649年),張獻忠農(nóng)民軍余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與南明永歷政權(quán)結(jié)合,成為抗清主力之一。
在清軍占據(jù)的北方各地,與南方抗清形勢呼應,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義師紛起,一些降清明朝將領也先后舉旗抗清,在全國范圍內(nèi),幾次掀起抗清高潮。例如順治九年(1652年)李定國率軍收復寶慶、全州、桂林的戰(zhàn)役,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殺。順治十年至十一年,明魯王部下張名振、張煌言等率舟師攻入長江,直抵南京近郊;鄭成功亦率水軍攻克舟山。這樣的抗清斗爭,直到清康熙初年,南明永歷帝被吳三桂所殺,鄭成功、李定國先后去世,始告一段落。而與此同時,一些急于做官出仕的漢人知識分子如魏象樞、湯斌等人則急不可耐地參加了清廷所組織的科舉考試,率先應試取中,從此大開了漢人高級知識分子參幕滿清的先例。
在這樣戰(zhàn)火紛飛、政局未定的情況之下,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開館修史,是根本不可能的。
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拘禁權(quán)臣鰲拜,開始親政。然而此時政局又有新的變化??滴跏?1673年),由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撤藩而引發(fā)了“三藩之亂”,從此,又開始了長達八年之久的戰(zhàn)亂。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叭畞y”期間,清廷集中全力平叛,仍然無暇顧及《明史》的修纂,因此,當時朝廷在順治二年(1645年)所下修纂《明史》的詔令,實際只是一紙空文,它的政策作用遠遠超出了它修史的作用。
《明史》修纂第一階段無績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當時不僅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檔案,而且在征求圖書時,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禎朝因亡國而無實錄。如此種種,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進展。
第二階段
直到“三藩之亂”基本平定之后,清廷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動手修纂《明史》,其間已歷時三十五年之久。真正動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滴跏吣?1678年)詔征博學鴻儒,次年三月,試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于體仁閣,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從這時候起,正式動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階段即告開始。
康熙年間修《明史》者,可謂人才濟濟。有當時的著名文學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齡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萬斯同。這里,應當提一提我國史學史的一段公案。原來,明清之際,有一些明朝遺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視明史的研究。杰出思想家黃宗羲曾編《明文?!匪陌俣嗑?,并著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顧炎武也輯存有關(guān)明朝史料一兩千卷。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guān)后,為籠絡明朝遺臣、社會名流,曾有意開博學鴻詞科。雖然有睢州人湯斌等漢人積極參與,但黃、顧等人仍然秉持文人的骨氣堅持不肯與清廷合作,但為著保存明朝真實史跡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參與明史的編纂。黃宗羲的得意弟子萬斯同,便是當時被委派參加明史的編撰人之一。黃宗羲的兒子、顧炎武的外甥,也都參與其事。這樣,就相應地保證了明史的質(zhì)量。萬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學家。清初著名學者錢大昕曾評論他:“專意古學,博通諸史”,熟于明朝掌故,對自洪武至天啟的“實錄”,皆“能暗誦”,了如指掌。他先后編寫和審定兩種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說,《明史》的初稿,在萬斯同時代已基本上完成了。萬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總編的王鴻緒,把萬氏的明史稿進行了改編,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兩次向皇帝進呈。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舉曾引起當時和后來文壇的非議和責難,史學家們一致認為王鴻緒實際上是掠奪了數(shù)十年來以萬斯同等人為主力的幾十個學者的勞動成果,屬于剽竊行為。
第三階段
到雍正元年(1723年)正因為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學鴻儒科及其修纂《明史》只是康熙皇帝的一種政治手段,所以其結(jié)果也必然會時重時輕,遷延時日,前后用了將近五十年時間,直到康熙皇帝病逝,雍正元年(1723年)仍然未能完成這部官修的前朝史。但是,這時的情況與順治二年(1645年)下詔初修時已經(jīng)大不相同。除了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也逐漸恢復,到康熙后期更出現(xiàn)了繁榮盛世,這些都為《明史》的修纂工作提供了良好條件,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資料的征集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這近五十年時間,雖然未能完成《明史》的修纂,但卻是《明史》成書的關(guān)鍵階段。我們今天所見《明史》之雛形便是在此時形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為止,先后完成了四部《明史》的稿本。一種是萬斯同審定的三百十三卷本,另一種是他審定的四百十六卷本,這兩種稿本都被稱作萬氏《明史稿》。此外還有王鴻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進呈的《明史(列傳部分)》二百零五卷本,這實際上是在萬氏《明史稿》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鴻緒又一次進呈《明史稿》,包括紀、志、表、傳,共計三百十卷,這便是王氏《明史稿》,即后來刊刻的所謂《橫云山人明史稿》。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組織人手修改明史稿,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為這次修書總裁為張廷玉,因此現(xiàn)在通行的《明史》題為張廷玉等撰,張廷玉是唯一在在清朝中配享太廟的漢人。
經(jīng)過三次改稿,費時幾十年?!睹魇贰返拇_有不少長處。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諸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為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志、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志藏于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余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都對明朝特務統(tǒng)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統(tǒng)地作了介紹。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們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如熊廷弼的功罪問題的記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第四,《明史》在體例上有新的創(chuàng)造,在列傳中專列了“閹黨”、“流賊”和“土司”三目。宦官專政為明朝一代歷史的重大問題,《閹黨傳》記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黨羽禍國殃民的罪行?!睹魇贰返淖髡邆儗钭猿?、張獻忠等義軍頭領立傳時稱為“流賊”,完全是當時社會執(zhí)政者的視角記載,也為統(tǒng)治者總結(jié)了經(jīng)驗:“至于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钡陀^上為后人保存了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某些可靠史料?!锻了緜鳌穼懳髂仙贁?shù)民族的情況,分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五個土司傳。這些傳,保存了大量這一帶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資料。今日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為后人保存了不少可貴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對明代特務機構(gòu)廠衛(wèi)的敘述等,都有助于后人對這段歷史的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