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600多個皇帝為何有近一半死于非命?
當上皇帝就得少活10年
中國過去有句話叫“打天下,坐天下”,有人總結過,說中國歷史從秦始皇之后,幾千年來只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爭著做皇帝,第二件事是研究如何保住這個皇位。
坐天下這個滋味到底怎樣?這是我這本書中要探討的內(nèi)容。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我統(tǒng)計了一下:中國那么多皇帝,平均壽命只有39.2歲。
確實,古代中國人平均壽命都不長,也就是30多歲,但不要忘了,這個平均壽命里包括了好多剛出生就死亡的嬰兒,那時嬰兒死亡率很高,但早殤的嬰兒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除去這個因素,實際上人均壽命應該是50歲以上。
換言之,當皇帝則人均壽命會比普通人少活10來年。
皇帝為什么易得精神病
為什么呢?因為當皇帝不容易。
如果把偏安的小王朝的皇帝也都算進去,中國歷史上大致出過600多個皇帝,其中44%的人死于非命,這個比例也很高。在皇帝階層中,患有精神疾病、心理嚴重不健康的,比例非常高,大概有一半以上。
比如明朝的萬歷皇帝,20年不上朝,為什么?我認為他有嚴重的抑郁癥,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拖延,這顯然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xiàn)。除此之外,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的皇帝也非常多。
傳統(tǒng)社會幾乎每個男人都夢想當皇帝,但實際上,當了皇帝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皇帝很不幸福。因為手中權力太大,幾乎是全人類統(tǒng)治者中最大的。清代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驚訝地發(fā)現(xiàn),康熙皇帝下一道《遷海令》,沿海30里內(nèi)所有人都得往內(nèi)地搬,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園。這種巨大的權力在不同社會中,特別是在公元后的社會中是很難想象的。
古代國家是皇帝的宴席
在古代中國,整個國家就是為皇帝而存在的,而不是皇帝為了國家而存在。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一道宴席,各級官員是負責上菜的服務員,老百姓就是端上去的一道道菜。
當皇帝當然是很享受的事情,但為了保住如此巨大的利益,皇帝在皇位上坐得都不安穩(wěn),他們絞盡腦汁,發(fā)展、完善專制制度,如何讓一家一姓的利益保持永久,這是歷代皇帝都在焦慮的問題。而且管理這么大的一個帝國,需要非常強健的精神力量,可除了開國之君,大部分皇帝“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他們的精神力量往往是比較孱弱的,這就注定了他們的一生不幸。
我在這本書當中挑了有特點的幾個人,像王莽、隋煬帝、明武宗、朱元璋、嘉慶皇帝、光緒皇帝等,通過這些個例進行分析,希望能揭示出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人性的關系。
物價上漲撼動了統(tǒng)治基礎
這本書開篇第一章就是講嘉慶皇帝,寫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性腐敗。而要治理這個腐敗,要從制度建設出發(fā),才能治本。否則不論采取多么激烈的手段,或者多么出奇的辦法,都起不到根本作用。
嘉慶皇帝反腐為什么失?。克吓_后抓了和珅,做得有聲有色,可后來卻出現(xiàn)了“嘉慶中衰”,因為他沒能把反腐進行到底。這不是說他抓了一段貪官后就不抓了,而是他只靠抓貪官這種方式來反腐,沒有反思到腐敗背后的制度問題。
嘉慶面對的是怎么樣一個制度性腐???這里涉及清朝財政制度的演變。康乾盛世后,人口從一億多增長到3億多,物價也增長了3倍,因為清代隨著海外貿(mào)易增多,美洲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前后100多年,推動了物價上漲。
嘉慶錯過了歷史機遇
這意味著,官員的生活支出、衙門的經(jīng)費支出也需要同步增長3倍才行。但清代康熙皇帝制定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為什么要制定這么個政策?因為清代認為明朝滅亡原因,就是因為對百姓剝削過重。所以康熙一刀切,把后世子孫限制死,永遠不許給老百姓增加稅收。
想法當然是非常好,但這就導致清代財政制度的僵化。國家財政支出只能滿足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得官員自己找轍。怎么找呢?還是向老百姓攤派。國家正稅不允許增加,各地官員便想各種辦法來收費,后來這方面的收入遠超國家正稅,而在表面上,這是國家所不允許的,官員們只好偷偷摸摸地搞。
嘉慶皇帝也想從根上治理這種腐敗,可他突破不了康熙的永不加賦的原則,他本來可以通過發(fā)展工商業(yè)來提高稅收,讓國家財政運轉(zhuǎn)變得正常起來、順暢起來。但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嘉慶顯示出來他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不合格,因為他的觀念、學養(yǎng)、視野導致他的頭腦過于僵化,他寫了好多文章教育官員不要貪腐,也殺一些貪官,樹了清官的典型,這些方法在一定范圍內(nèi)是有效的,但在嘉慶時代已起不到什么用了。
乾隆晚年帶頭腐敗
乾隆四十多年時,朝鮮使臣有一個記載,說當時大清王朝已經(jīng)是無官不貪了,每件事都明碼標價,而此前官場非常的清明,從清明轉(zhuǎn)向嚴重腐敗,也就10年時間。
為什么如此短暫時間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反映出傳統(tǒng)政治的一個規(guī)律,就是一個王朝的面貌與皇帝個人精神面貌之間有直接聯(lián)系。乾隆四十年后,乾隆已年過古稀,精力不濟,從早期勤政轉(zhuǎn)為晚年的懈怠。
乾隆早年非常勤政,每天四五點鐘起床,等大臣們上朝,往往是他等了一兩個小時,大臣們還沒到齊。而他晚年就不一樣,在諭旨中經(jīng)常指責大臣給他上的奏章敘述某件事情太詳細、太啰嗦。
此外,乾隆本人帶頭腐敗?;蕶鄬V凭褪前烟煜碌暮锰幎細w于皇帝一人,這不是我說的話,是黃宗羲說的話。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鳩也說過,專制制度為什么最終不能避免腐化,因為制度本身就是腐化的、不合理的。
乾隆晚年覺得來日無多,所以大肆收受供品,各級官員的供品都價值連城,而他們收入又低,靠工資根本買不起,只能向下攤派。所以乾隆晚年腐敗無孔不入,到后來,僅靠殺和珅,殺幾個著名的貪官,再把各省官員換一遍,也止不住了,如果多從制度層面思考,有可能挽回局面,可惜嘉慶皇帝沒有這個眼光。
清朝總督工資不夠花
嘉慶年間制度性腐敗有多突出?朝廷二品大員想進京時,竟然拿不起200兩的路費。因為明朝和清朝俸祿制度非常有意思,都是薄俸制,或者低薪制。雍正皇帝搞了一項著名改革,叫“養(yǎng)廉銀”制度,就非常明智。
清朝官員收入不合理達到什么程度?總督年俸祿才155兩白銀,大致相當于今天三萬多元人民幣,乍一看挺高,但總督不光要照顧自己一家生活,還要照顧整個家族,官人上任要帶300多人,其中包括家人、仆役和師爺,師爺相當于后來的秘書,這些人的工資都得總督出。
總督需不停地跟皇帝交流信息,每年奏折往返也要花掉一大筆錢,邊遠省份運費就得四五千兩白銀,可這個錢皇帝也不管,得總督自己想轍。
各種花費到一起,一個總督每年至少要花兩萬兩白銀,可皇帝只給155兩,剩下的怎么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手里有權力,就靠這個權力向下屬勒索和克扣,下屬為了討好總督也找機會給他送禮,這樣就形成了“陋規(guī)”。清朝的腐敗很清楚,就是制度性的腐敗,只有財政角度理順,才有可能根治。
乾隆皇帝留下的歷史教訓
乾隆晚年實際上并不是沒有人向他指出問題,比如有個叫尹壯圖的內(nèi)閣學士,曾上奏折,認為各地財政已瀕臨崩潰,到處都是虧空。
乾隆看到奏折之后非常生氣,因為尹壯圖說,天底下的糧倉都是空的,只是在上面架了木板,鋪了一點糧食,下面根本沒有存糧。乾隆皇帝跟他打一個賭,說:我派你去檢查全國各省的倉庫,我跟你打個賭,看咱們大清的倉庫到底是滿的還是空的。如果調(diào)查結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我向你賠禮道歉,我承認我這50多年的統(tǒng)治徹底失敗了,如果天底下倉庫都是滿的,你也要殺頭謝罪。
尹壯圖說:那行,您派我到各地暗訪,很快能把真相查出來。但乾隆說不能搞暗訪,要明訪,暗訪表明你對人家不信任。你要檢查哪個省,提前15天通知。
結果尹壯圖第一站到山西大同,倉庫里糧食滿得冒了尖,他明白了,自己原來是一個很笨的官員,忙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說我承認您的統(tǒng)治是光榮、正確的,是沒有任何缺點和錯誤的,我向您認輸。
就這樣,乾隆在晚年放過了一次能讓自己清醒面對現(xiàn)實的機會。
這說明,人治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人不管他曾經(jīng)多么英明、多么偉大,在皇位上待了足夠年份后都會變得非常愚蠢。這是中國皇位的神奇魔力。人治最終是不靠譜的,這是乾隆皇帝給我們留下的經(jīng)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