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淪陷的原因是什么 誰是東北淪陷的最大罪人
日方在105天內鯨吞整個東北,死傷僅1200余人。
張學良:責備我對日本這件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時,東北軍領袖張學良,正在北平出席慈善義演。戲散后張見到急電,匆匆離去。凌晨一點,張召集東北軍在北平的高級將領開緊急會議,指示“避免沖突,不予抵抗,……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睍h開了一個通宵。
次日凌晨,張決定電告南京,請中央向國聯(lián)提出抗議;下午,張接見日本記者,就事變發(fā)表意見,說道:“昨夜接到奉天報告,知有中日沖突發(fā)生,我等無抵抗之力,且無必戰(zhàn)之由,故我已嚴令部下絕對不抵抗,任日本軍之所為?!?/p>
對于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張學良晚年的解釋是:“你責備我不抵抗,我不承認,責備我對日本這件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我自己考慮,日本不可能這樣做,軍人要這樣做,(日本)政府也會要控制它?!也荒懿怀姓J我對日本的判斷是判斷錯了?!?/p>
青年時代的張學良(中)
蔣介石:事變前夕正謀求與日本陸軍中樞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
9月18日晚9時半,蔣介石自南京登上“永綏”號軍艦,前往江西南昌。晚10時20分左右,日軍在沈陽發(fā)動事變。19日晚,蔣接到上海電報,獲知東北出事,隨即致電張學良,鑒于日方誣蔑中國軍隊炸毀鐵路,中方對外宣傳應努力辟謠。
21日下午,蔣返回南京。23日,國民政府發(fā)表《告全國國民書》,宣布“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沖突”。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南京方面寄望于尋求國聯(lián)的支持來處理事變,而未曾給張學良和東北軍下達過“抵抗命令”。東北軍的“不抵抗”,相當于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默認。
臺灣學者黃自進認為,事變前夕,蔣的基本判斷是“日本政府不致冒破壞《九國公約》的大不韙而侵略中國”;而且,事變前夕,蔣還在致力于“與日本的陸軍中樞建立起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其中,僅1930年度,國民政府與日本陸軍省之間,就簽署了多達16件武器買賣的契約,其金額占到了該年度中國對外采購武器總金額的三分之一強,日本已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武器采購國。鑒于這種關系的存在,蔣認為,“零星的沖突只要控制得宜,事情總有轉圜余地”,所以默認了東北軍的“不抵抗”。
蔣介石
關東軍:目的不光是占領全東北,還想要給日本政府制造危機
據(jù)日方檔案,事變期間,日軍僅包括10400名關東軍及4000名朝鮮軍;關外的東北軍則有179500名之多。事變結果,日方在105天內鯨吞整個東北,死傷僅1200余人。
日本學者戶部良一認為,關東軍發(fā)動事變的目的,“是試圖占領包括北滿在內的整個滿洲”,而且“試圖通過計謀挑起日中間的沖突,……造成日本的國際關系緊張,形成對外關系的危機?!麄兊哪繕耸谴虻埂瘮櫬洹恼h政治”。關東軍既然懷著這樣的心思,自然不可能受政府約束。所以,張學良“認為日本政府應該能夠恢復對關東軍的控制”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建立在這一判斷基礎上的“不抵抗方針”,不但不能緩和局勢,反而促成了“關東軍的軍事行動基本得以按照計劃進行”。
廣州政府:逼蔣下野,直接導致張學良放棄東北最后一個據(jù)點
事變爆發(fā)時,中國內部,除南京政府外,還存在一個以胡漢民、汪精衛(wèi)、孫科為代表人物,以廣東軍閥陳濟棠、廣西軍閥白崇禧、李宗仁等為后盾的“廣州國民政府”。胡漢民在國民黨內有“黨魁”的身份,蔣介石是軍事領袖;南京與廣州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國民黨內部黨權和軍權的爭斗。
關東軍少壯派代表、“九一八”事變主要策劃者石原莞爾
這種爭斗,嚴重影響了國民政府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理。廣東方面借事變向南京頻頻發(fā)動政治攻勢,一度將蔣介石逼到要親自“率師北進,與倭寇決戰(zhàn)”,并取消黨治、開放政權的地步——前者是為了盡力保存自己的軍權,后者是為了拆掉胡漢民的黨權。但這種極端的做法,得不到南京政府的支持,蔣介石最終只能選擇在1931年12月15日辭職下野。
蔣的下野,所帶來的最直接后果,是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放棄了中國軍隊在東北的最后一個據(jù)點錦州。張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得到情報,取代蔣介石的孫科政府,雖一再敦促他抵抗日軍,私下里卻與日本政府達成了“查辦張學良”的共識——實際上,因張學良親蔣,一直被廣州政府視作必須拔除的眼中釘,自事變爆發(fā),即不遺余力對其進行攻擊。張學良放棄錦州,意味著東北終于徹底淪亡。
1931年5月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部分政要。左二為汪精衛(wèi),左四為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