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 瑪雅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瑪雅文明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繁盛之時又戛然而止,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2008年,墨西哥的考古學家在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南部發(fā)現(xiàn)了一座具有瑪雅建筑風格的城市。最初的數(shù)據(jù)顯示,這座古城至少已有2300年的歷史,打破了該地區(qū)瑪雅文化的歷史紀錄。
根據(jù)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觀點,瑪雅文明被劃分為前古典期(約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古典期(公元250-900年)、后古典期(公元900-1520年)3個階段。該遺址就處于瑪雅文化的初期,也就是前古典期。
被發(fā)現(xiàn)的古城中有一個大型球場、許多林立的石碑和具有獨特意義的陶器。這些陶器多為盛水器皿,其體積各不相同,把手也形態(tài)各異。
繁盛的藝術之美
之前,不止是在尤卡坦半島,中美洲瑪雅文化繁榮過的地區(qū)均發(fā)現(xiàn)有大量造型精美、繪技精妙的陶制器物?,斞湃酥谱魈掌髦饕米黠嬍称魑?、樂器、祭祀器物及殉葬品。
初期的陶器為露天燒制,形體較為粗笨厚重,材料則以黑陶為主,飾紋簡樸。古典時期,瑪雅的制陶技術達到了鼎盛。
后古典期早期,在危地馬拉出現(xiàn)了鉛釉陶制造中心,人們以高溫在密封的窯里燒制陶器,此時的陶器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釉面。
瑪雅陶器
后古典期晚期的陶器常常繪有該時期特有的色彩絢麗的“瑪雅藍”,陶器的設色更為豐富。科學家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瑪雅人特別鐘情于藍色,他們總用藍色來描繪壁畫,在祭祀時也將祭祀所用的人畜染成藍色。
美國芝加哥田野博物館館長加里?費恩曼與偉頓學院人類學教授迪安?阿諾德合作,才揭開了古代瑪雅藍色涂料的成份之謎。
原來,瑪雅人把藍色與雨神聯(lián)想在一起,因此將向雨神供奉的祭品涂成藍色??茖W家在尤卡坦半島一處遺址的井底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曾被用來燒熏香的碗,碗上留下了瑪雅藍的痕跡。
通過電子顯微鏡,科學家們知道了這種藍色中含有的兩種物質,一種是靛青植物葉中的提煉物,一種是被稱為坡縷石的粘土礦物。
此外,瑪雅人在壁畫和雕刻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斞盼幕械睦L畫多為壁畫,也見諸于陶器和古抄本。除瑪雅藍外,還廣泛使用了其它多種顏色,手法以寫真為主,使用由鳥羽和獸毛制作的繪畫工具。
雕刻方面,按所使用的材料劃分為石刻、木刻、貝雕、玉雕、骨雕和泥塑等。除獨立石雕(石柱、石碑和石座等)外,其他石雕多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上的飾刻,泥塑則多用于房屋建筑和墓穴中。
瑪雅文化的故鄉(xiāng)
尤卡坦半島是公認的瑪雅文化的故鄉(xiāng)。它位于墨西哥東南部,面積18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屬于墨西哥,東南角一部分分屬危地馬拉和伯利茲。
從18世紀起,人們已經(jīng)在尤卡坦半島上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十個瑪雅文化遺址。其中,僅保存尚好又重要的就有奇琴伊察(Chichen Itza)、杜倫(Tulum)、帕倫克(Palenque)、烏斯馬爾(Uxmal)、坎昆(Cancun)等20多個。
帕倫克
其中,位于尤卡坦半島內陸雨林的帕倫克于18世紀被發(fā)現(xiàn),是歐洲人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同時也是最美麗的一座古典期的瑪雅城邦,人們將它譽為“美洲的雅典”。它的發(fā)現(xiàn)掀起了一股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尋找瑪雅遺跡的浪潮。
帕倫克又被稱為“雕塑之城”,城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一座矗立在有9層臺階的巨石金字塔頂端上的神廟——“碑銘神殿”。
神殿內部一廳的三面墻壁上雕刻了617個象形文字,是最長的瑪雅銘文之一,碑銘神殿由此而得名?,斞盼幕牡谝坏乐i題,就破解于此。
1952年,墨西哥考古學家魯茲?盧伊利埃在考察碑銘神殿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國王的陵墓和巨大的石棺。5米長、3米寬的巨石雕成的石棺里,躺著王朝盛世的建立者——帕卡爾國王。
棺蓋上刻著精細完美的淺浮雕。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瑪雅沒有強大的王權,重見天日的帕卡爾陵墓第一次告訴人們:瑪雅城邦存在著強大的王朝和國王。
位于半島中部的奇琴伊察則是這些遺址中最為有名的一個。該城修建于公元514年,是瑪雅繁盛時期古瑪雅帝國最大最繁華的城邦。
城中現(xiàn)存的主要古跡有曾支撐了巨大的穹窿形房頂千柱廣場、武士廟及廟前的斜倚的兩神石像、供奉祭品用的圣井、瑪雅人古天文觀象臺——“蝸臺”以及高30米的庫庫爾坎金字塔。
庫庫爾坎金字塔
庫庫爾坎金宇塔的塔基呈四方形,共分9層,由下而上層層堆疊逐漸縮小,就像一個精致而又碩大無比的蛋糕。
塔的四面共有91級臺階,直達塔頂。四面共364級,再加上塔頂平臺,不多不少,365級,這正好是一年的天數(shù)。
九層塔座的階梯又分為18個部分,這又正好是瑪雅歷一年的月數(shù)?,斞湃顺缧盘柹瘢麄冋J為庫庫爾坎(Kukulcán,即帶羽毛的蛇)是太陽神的化身。
瑪雅文明衰落之謎
瑪雅人以其創(chuàng)造的美洲最偉大的文明而震驚世界,然而,一個至今未得到確切解釋的謎是,如此輝煌的瑪雅文化,在公元10世紀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
11世紀后,從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爾特克人與剩下的瑪雅人一起在尤卡坦半島北部地區(qū)部分地復興了瑪雅文化。但與瑪雅文化的全盛時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后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便更一蹶不振了。
對于瑪雅文明的突然消失,中外學者歷來眾說紛紜,火山爆發(fā)、地震、颶風、瘟疫,還是農民起義、內戰(zhàn)頻仍、外敵入侵、商路轉移?近年來,又不斷有各種各樣的新推測被提出。
2007年,德國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研究后認為,是嚴重的干旱和隨后的饑荒導致了瑪雅文明的沒落。他們還指出,氣候的變化與“厄爾尼諾現(xiàn)象”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
當“厄爾尼諾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太平洋東部水域的溫度會明顯上升,導致正常的大氣環(huán)流受到大規(guī)模破壞,這導致那些傳統(tǒng)上濕潤的溫暖的地區(qū)陷入了持續(xù)的干旱。
同年又有科學家撰文稱,通過近年來對瑪雅木乃伊所做的醫(yī)學方面的檢查,證明很多瑪雅城市莫名其妙地衰落下去的原因,很可能和疾病——特別是花柳病的蔓延有關。
當年阿芝克人和印加人就是為了報復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而把梅毒帶進了歐洲大陸。這種新型的疾病和幾世紀前橫行一時的黑死病一樣,使死亡席卷了歐洲和亞洲。
考古學家們還發(fā)觀,瑪雅人幾乎不食肉類,在后期瑪雅人的尸骨中明顯地缺少蛋白質,使得他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十分低下。
而事實上,在公元700-1000年間托爾特克人和阿芝克人與瑪雅人接觸時,也正是大部分瑪雅城市莫名其妙地被廢棄的時期。因此,美國一些科學家推論說,瑪雅文明遭受毀滅的原因,就是由于花柳病,因為瑪雅人對這種病太缺乏免疫力。
不過,盡管這些新觀點豐富了人們對瑪雅之謎的解釋,但要拿出足以讓人信服的證據(jù),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蛟S,瑪雅人留給后人的根本就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