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的原因-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業(yè)跨國發(fā)展,金融活動按全球同一規(guī)則運行,同質的金融資產價格趨于等同,巨額國際資本通過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圍內迅速運轉,從而形成全球一體化的趨勢。
什么是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業(yè)跨國發(fā)展,金融活動按全球同一規(guī)則運行,同質的金融資產價格趨于等同,巨額國際資本通過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圍內迅速運轉,從而形成全球一體化的趨勢。
概念
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在金融業(yè)務、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協(xié)調、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已發(fā)展到相當水平,進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個聯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體。
含義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來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也是整個世界日益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帶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認為正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一樣,金融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規(guī)律和豐富內容。從金融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推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信息技術、融資證券化和金融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組成部分,但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離實質經濟的全球運動。與實質經濟無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大多屬于投機性資本流動,它們不僅無助于反而有悖于實質交易和投資的運動,并往往成為實質經濟的不穩(wěn)定和破壞性因素。
2、趨勢論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是指因全球范圍內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業(yè)開放加速而使國別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趨勢;是資金或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tǒng)一金融市嘗統(tǒng)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緊密相關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從不同側面推動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國國內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銀行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等;金融國際化包括各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發(fā)展境外金融中心與外幣拆放市嘗資本項目的放開等等,反映其程度的關鍵是資本項目是否放開;金融一體化是指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并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托,通過信息網絡和金融網絡形成全球統(tǒng)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國界的全球金融市場,不僅各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機也全球化了。
3、過程論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是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因國別資本或金融服務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國界流動而變得日益密切的動態(tài)過程;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fā)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金融化,是一個客觀歷史過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為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fā)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這是因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僅是一個金融活動越過民族國家藩籬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風險發(fā)生機制相互聯系而且趨同的過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逐步削弱民族國家經濟權利的過程,無論是對發(fā)展中國家還是對發(fā)達國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既表現為它在范圍上是逐漸擴展的,而且表現為它在程度上是不斷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盡管它在給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盡管它的發(fā)展歷程可能存在曲折,但總體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4、一體化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的金融活動趨于一體化,一國的金融活動與其他國家金融活動密切相關,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國際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金融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籌集、分配、運用和流動,包括國際金融機構及各國貨幣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統(tǒng)一金融市嘗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貨幣,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礎,從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業(yè)務國際化和貨幣國際化;從金融市場的結構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貨幣市場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外匯市場國際化以及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
5、綜合表述上述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全球化進行了界定,但是各個定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實際上在上述定義中有一些觀點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國或地區(qū)金融活動趨于一體化,等等。由此可見金融全球化具有廣泛的內涵,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表述為: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業(yè)跨國境發(fā)展而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fā)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
表現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種表現形式,為了便于觀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從微觀層次來看,由于金融活動是投資者和融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動的全球化。金融活動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流動全球化。
隨著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全球化,即投資者和融資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資本流動也全球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以前所未有的數量、驚人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形式使全球資本急劇膨脹。從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規(guī)模來看,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fā)行三項業(yè)務的融資額,1973年為622億美元,1979年為1450億美元,年均增幅為15%;而進入90年代后,由1990年的4276億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3.5%。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fā)達國家證券資本的年平均流出入總額,1976—1980年間為476億美元,而在1991—1994年間已增加到6311億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資規(guī)模更令人嘆為觀止,美國1970年的共同基金數為400個、資產總額約為448億美元,到1994年則相應增加到5300個和2100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約為2萬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機構全球化。
金融機構是金融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金融機構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國外廣設分支機構,形成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金融服務業(yè)全球競爭,各國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競相以擴大規(guī)模、擴展業(yè)務范圍和推進國際化經營作為自己的戰(zhàn)略選擇。進入90年代后,世界一些國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對別國金融機構在本國從事金融業(yè)務或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從而促進了各國銀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署“金融服務協(xié)議”,把允許外國在其境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并將按競爭原則運行作為加入該組織的重要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各國金融業(yè)務和機構的跨國發(fā)展。隨著近年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金融風險的增加,國際上許多大銀行都把擴大規(guī)模、擴展業(yè)務以提高效益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作為發(fā)展新戰(zhàn)略,國際金融市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購并(即兼并和收購)浪潮。金融機構的并購與重組成為金融機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全球金融業(yè)并購浪潮,造就了眾多的巨型跨國銀行。銀行并購使全球金融機構的數量減少,單個機構的規(guī)模相對擴大,銀行業(yè)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據統(tǒng)計在2000年以資產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前25家大銀行的資產占1000家銀行資產的40%,而1996年僅為28%。
第三,金融市場全球化。
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場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趨向于一體。目前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連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趨于一體,金融市場的依賴性和相關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場全球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放松或取消對資金流動及金融機構跨地區(qū)、跨國經營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創(chuàng)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方式與服務方式的創(chuàng)造,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金融市場的開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高度發(fā)達和廣泛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開始走向金融網絡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統(tǒng)、交易系統(tǒng)、支付系統(tǒng)和清算系統(tǒng)的網絡化。全球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已經實現了每天24小時連續(xù)不間斷交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關匯率的政治、經濟信息,幾乎同步顯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銀行外匯交易室電腦網絡終端的顯示器上。遠隔重洋的地球兩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外匯交易在數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
影響
這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促使人們不斷反思,金融全球化究竟意味著什么?在這場全球化的較量中,孰喜?孰憂?
金融全球化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發(fā)達國家,資金的跨國流動也會帶來風險,如上述的西歐金融風暴,還有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事件,但這些金融動蕩的不利后果大多局限在某個金融領域。即便是1987年10月紐約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美國經濟的發(fā)展也沒有因此受到嚴重挫傷。近年來西方金融市場充滿活力,特別是紐約股市波動頻繁,而且波動的幅度有日益加大之勢,但美國經濟已經創(chuàng)下了戰(zhàn)后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增長記錄,而且其快速增長勢頭至今還沒有顯露疲態(tài)。
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情況則大不相同,金融領域某一方面的崩潰往往會帶來多米諾骨牌式的金融和經濟“陷落”。從剛剛逝去不久的東亞金融危機來看,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在外匯市場拋售泰銖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使泰銖在一日之內貶值15%左右。貨幣貶值風迅速傳遍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各國。貨幣危機之后接踵而來的是銀行危機、外債危機和股市危機,釀成了一場綜合性的金融危機,從而使整個經濟陷于混亂。
由此可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抵御金融風波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發(fā)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法規(guī)在完備性和精密性上都遠遠趕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目前發(fā)達國家處于主動地位,而發(fā)展中國家處于被動地位。
毫無疑問,金融全球化為發(fā)達國家的“剩余”資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投資空間,同時也為發(fā)展中國家?guī)砹烁嗟娜谫Y機會。但是,對于金融體系仍相對脆弱、金融法規(guī)不夠健全、金融監(jiān)管比較滯后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確定合適的資本市場開放速度和進程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另外,加強金融領域的建設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十分急迫的大工程。再有,積極爭取更為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