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寶愛說“因為……所以”嗎
菁菁的媽媽是個小學老師,平時愛跟孩子講道理,“因為……所以……”掛嘴邊,菁菁不到兩歲也學會了這種句式,喜歡說“因為……所以”,也愛問為什么。但是媽媽比較忙,平時主要是奶奶照顧菁菁。菁菁的“為什么”太多,奶奶有時招架不住,就隨便給個原因,菁菁似乎也能接受。媽媽卻不同意,不讓奶奶誤導孩子,婆媳倆因此還曾經(jīng)不愉快過。媽媽的想法對嗎?
寶寶的因果概念并不準確
小寶寶能夠說出“因為……所以”的話,確實讓家長很開心,這是孩子邏輯思維萌芽的表現(xiàn),但是寶寶所理解的因果關系還比較模糊,即使他用了“因為……所以”的句式,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因果關系。例如家長問:“你為什么喜歡這朵花?”有的寶寶不會回答:“因為它漂亮。”而是回答:“因為我喜歡。”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給寶寶正確的答案,孩子就能獲得正確的因果概念了,其實不然。
一位媽媽牽著三歲兒子的手走在上幼兒園的路上,等快到的時候,媽媽主動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今天走的時間短一些?”兒子點了點頭。“你知道為什么嗎?”“不知道。”“因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以前咱們繞了一個彎,今天沒繞彎。你再跟媽媽重復一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兒子重復了一遍,媽媽贊賞地摸摸兒子的頭說:“對了,以后記著,???”兒子又很乖地點了點頭。
雖然寶寶點頭了,他只是機械地記住了這個結(jié)論,并沒有真正理解“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因,也沒有真正理解“為什么今天走的時間短一些?”因此,培養(yǎng)寶寶的因果概念不能用強行灌輸?shù)姆绞?,而要為寶寶?chuàng)造多操作、多體驗、多領悟的環(huán)境。
培養(yǎng)寶寶因果概念的方法
◎?qū)殞毻ㄟ^動作領悟因果關系
寶寶要通過自己的親自操作而不是家長的耳提面命來領悟因果關系的。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一拉,小汽車就會跑;自己一推,門就能關上;自己一叫,媽媽就過來;自己一吃飯,肚子就不餓等等,這些動作與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都讓寶寶體會到最淺表的因果關系。所以,家長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動,鼓勵寶寶多運動,只要孩子在不斷地活動與操作,即使家長不教,他也在慢慢發(fā)展因果概念。當然,如果媽媽伴隨寶寶的動作加上相應的語言刺激就更好了:“寶寶一拉,小汽車就會跑,寶寶真棒!”這些話語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寶寶的因果推理能力和自信心。
◎支持寶寶重復同一個簡單的動作
1~4個月的時候,寶寶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喜歡一味地重復動作本身,對自己的動作所引起的結(jié)果并不關心;他的視覺與動覺、觸覺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也比較原始,只在偶然的機會發(fā)生具有協(xié)調(diào)意義的動作,還不知道去抓他所看到的東西,也不知道把抓到的東西拿到眼前看。到了4~8個月,寶寶對偶然由自己的動作導致的結(jié)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一再重復這個動作結(jié)果。例如寶寶的床邊有一條線繩栓著懸掛的鈴鐺,他的小手或者小腳偶然碰到了線繩,鈴鐺發(fā)出響聲,這個動作結(jié)果強烈地吸引著寶寶,他饒有興趣地一再重復自己的動作。他還喜歡一而再、再而三扔東西的奇妙感覺。
因此,當寶寶躺著的時候,家長可以懸掛一些帶響聲的玩具,玩具的一頭用線繩系在寶寶手腳能夠接觸到的范圍內(nèi),這樣寶寶的手腳碰到線繩,就能帶動玩具的晃動或者聲音,刺激寶寶在自己的動作與動作的結(jié)果之間建立因果關系。當寶寶坐著的時候,喜歡接二連三地扔東西,尤其喜歡皮球的彈跳和圓筒的滾動,家長要不厭其煩地揀回來,支持寶寶發(fā)展因果關系。
◎鍛煉寶寶的具體形象思維
因果概念是抽象邏輯思維,需要以動手操作和具體形象思維為基礎。所以,家長不宜抽象說教,也不宜讓孩子死記硬背,而要為孩子提供形象的思維空間。例如前面所舉例子中媽媽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家長可以采取符合孩子思維特點的方式啟發(fā)孩子。在以后上幼兒園的路途中,媽媽可以有意做個比較,讓孩子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體驗。媽媽用手表或者手機,與孩子一起計算兩條路線所用的時間,而且要保持行走速度的相對均勻,孩子通過親自觀察、比較可以得出“抄近路更快一些”的結(jié)論,其科學道理的實質(zhì)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是一樣的。這樣即使孩子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等詞匯不明白,但這三個詞有機聯(lián)系起來的幾何原理他已經(jīng)有所領悟了,這才是教育的關鍵。
當然,如果媽媽特別想讓孩子理解這個定理,也可以改進方式。走到鋪墊瓷磚的人行道上,媽媽在地面上圈出兩米見方的正方形,指出正方形的任意兩個頂點,然后問孩子:“這兩點之間,我們怎么走最短呢?”然后讓孩子量步,走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步數(shù)肯定少,走兩點之間的折線距離,步數(shù)肯定多。這種方式更加直觀地向孩子展示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含義。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有一句教育名言:“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誠實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fā)展階段的任何兒童。”這里的關鍵詞是“誠實的方式”,其實即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家長教育孩子多明白一些因果概念是可嘉的,但要注意寶寶理解問題的特點。寶寶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認識和理解事物,那么我們就應該對孩子采取具體形象的教育方式,否則即使孩子“點了點頭”,或者一字不差地重復一遍,他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體驗和感悟。
◎關注寶寶在交往與習慣養(yǎng)成中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不僅反映自然現(xiàn)象與科學領域的規(guī)律,也反映在人際交往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規(guī)律之中,后者很常見,卻容易被家長忽視;寶寶能夠通過表面行為透視家長的觀念與態(tài)度,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控制家長的“法寶”,最后獲得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與交往模式。例如寶寶剛出生,有的家長怕孩子哭,就愛抱孩子,結(jié)果孩子就養(yǎng)成家長抱著才能睡的習慣;有的寶寶一產(chǎn)生某種需求,家長就立即滿足,結(jié)果孩子養(yǎng)成脾氣急、不愿意等待的習慣;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要求不一致,結(jié)果孩子養(yǎng)成“兩面派”的交往方式;有的家長有時對孩子要求嚴格,有時又溺愛遷就孩子,結(jié)果孩子養(yǎng)成任性倔強的性格。可見,當家長出現(xiàn)育兒困惑與煩惱的時候,不要總是責怪孩子的行為不佳,還要從“因果關系”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養(yǎng)行為是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與個性。
◎家長不必掩飾自己的知識缺陷
寶寶三歲之前對事物的好奇心,主要表現(xiàn)為渴望親自動手動腳去嘗試或者傾聽家長講述,但是主動問“為什么”的現(xiàn)象還不多;三歲之后,寶寶的語言表達水平與思維的主動性提高了,會經(jīng)常問家長“為什么”,很多寶寶還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知熱情。對此,家長要給予積極的回應,不要嫌孩子問題多而敷衍孩子,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要不懂裝懂,誠實地帶著寶寶查閱資料或者求助有知之人,會保護和促進寶寶的求知欲望。
◎鼓勵寶寶大膽探索,不必有問必答
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愛問問題,卻不愛思考,有問題就求助家長,卻沒有養(yǎng)成自己先動手嘗試、動腦思考的習慣,主要原因是家長沒給孩子鍛煉的機會,總是包辦代替、灌輸現(xiàn)成答案。因此,積極回應寶寶的問題不等于有問必答,家長要先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然后給予必要的補充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