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zhàn)爭武將對陣究竟是不是單打獨斗呢?
曾經有個笑話,說的是明朝萬歷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那時候日軍中有個將領,讀三國演義發(fā)了瘋,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明軍以為他神經病,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一騎打”也叫做單挑,就是單打獨斗。
看來三國演義害人不淺啊,讀古代演義小說,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武將單挑”。兩軍交戰(zhàn)之際,士兵排好陣型。雙方的將領,乘白馬或紅馬,持長槍或大刀,著銀盔或金甲,縱馬出列,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爾等鼠輩,誰敢出陣與吾交鋒?”這時,對方的陣營里,既不用亂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毆他,竟然也是一樣,閃出一員驍將,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汝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吾槍下不死無名之輩!”接著,就是兩個人的單挑。
單挑的結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數十合,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而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于是,戰(zhàn)爭結束。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只要主將戰(zhàn)勝,則全軍皆勝;只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整個戰(zhàn)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于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只起擺設作用,并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難道士兵們只是站在一邊看熱鬧么?難道士兵們不會一擁而上,把單槍匹馬的敵將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說了,在真實的戰(zhàn)場上,武將單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這根本不符合戰(zhàn)爭的基本規(guī)律。之所以在演義小說中會有武將單挑的情況出現,那完全是小說家的一廂情愿,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寫的精彩好看,吸引讀者罷了。其實,也不盡然,在歷史上的戰(zhàn)斗中,武將單挑的事情還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小說中那樣戲劇化,出現的次數也要少得多而已。還有就是,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爭”,最多也就是“決斗”而已。
而且春秋時期戰(zhàn)斗很禮貌,首先一個攻方派出使者,說明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問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對方問到了,戰(zhàn)爭也就打不起來。典型的就是齊國去打楚國,楚國的使者回答的好,戰(zhàn)爭就打不起來。決定要打了,雙方約定好時間,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飯,然后開打。戰(zhàn)爭時間一般就一個早上,如果是大戰(zhàn)的話,也不超過一天。頭發(fā)白的和年齡小的,是不能殺的。敵軍敗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離,也就是50步,超過50步就不能追了。晉楚有次打仗,晉軍敗退,一輛車壞了,走不動。楚軍的士兵就給晉軍士兵說該如何弄,果然按照楚軍士兵所說,車子就跑了。跑的時候還甩句"我們逃跑沒有你們有經驗啊"。
其實在宋朝之前,武將單挑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唐朝及之前的軍人很多都是抓壯丁,武裝牧民還能夠騎射,臨時征召的武裝農民除了打掃戰(zhàn)場啥也干不好,很多時候在戰(zhàn)場上能夠維持著這群人老實站在原地就不錯了,所以很多時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雙方主將決斗,一旦斬殺對方的將領,一個掩殺,勝負就定了。
單挑,也就是武將個人之間的對戰(zhàn),古代單挑的確存在過,比如三國時代,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據的。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zhàn),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zhàn)就覆滅了。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海灣戰(zhàn)爭引領先聲 驗證美軍“戰(zhàn)區(qū)主戰(zhàn)”改革
- 2柏舉之戰(zhàn)發(fā)生在何時?柏舉之戰(zhàn)有何深遠意義
- 3專家解放軍正步并非源于蘇聯源于普魯士
- 4揭日本發(fā)動二戰(zhàn)真實原因 “黃禍論”是西方詭計
- 5長平之戰(zhàn)時趙國為何輸的這樣慘?損失多少
- 6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是怎樣布的火陣來對付曹操的
- 7長平之戰(zhàn)秦國的勝利 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步伐?
- 8德國因何從二戰(zhàn)中的反猶國家變成難民樂土
- 9共和國外交1969-1979 三個世界的話語與實踐
- 10韓國兩千人集結日本使館 要日為強征慰安婦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