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車裂是一種怎樣的酷刑?并非五馬分尸那么簡單

2017-05-16 13:36:4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第14集中,齊湣王下令將蘇秦“車裂”,而后畫面顯示的是蘇秦被五馬分尸,這是不符合史實(shí)的,車裂并非五馬分尸。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第14集中,齊湣王下令將蘇秦“車裂”,而后畫面顯示的是蘇秦被五馬分尸,這是不符合史實(shí)的,車裂并非五馬分尸。當(dāng)然,從服裝、道具和劇情來看,該劇在歷史考證方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將車裂之刑做五馬分尸處理或許是為了追求藝術(shù)效果吧。

車裂之刑

那么,到底車裂是一種怎樣的酷刑?簡單來說,就是將人處死之后進(jìn)行肢解,然后曝尸示眾。至于受刑者具體的死法,那就有很多了,試舉幾例:

吳起:據(jù)《史記·吳起列傳》和《呂氏春秋·貴卒》,吳起是被楚國作亂的貴族亂箭射死的,《呂氏春秋·執(zhí)一》、《淮南子》、《韓詩外傳》均稱其被“車裂”;《韓非子》、《史記·蔡澤列傳》則稱其被“枝解”。

李斯:《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被“腰斬”,《淮南子·人間訓(xùn)》、《鹽鐵論》稱其被“車裂”。

趙高:《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趙高被韓談“刺殺”,也就是被劍、矛、戈等利器刺死,該篇末尾所附班固評論中稱趙高被“車裂”。《后漢書·宦者傳》稱其被“轘(音同換)裂”,《說文解字》:“轘,車裂人也?!?/p>

譚世保先生在《“車裂”考》一文中指出,戰(zhàn)國至漢代,人們常把車裂與斬、殺等詞混用,因?yàn)橄惹貢r代對于“被公開處死或打死的罪犯、敵人,不管用刀戈砍殺死,還是用箭射死,最后把他們的尸體肢解分散來懸掛示眾,所以稱砍、殺、斬、射固然可以,稱肢解、轘或車裂亦不錯”。

也就是說,對于這些死后被肢解示眾的人來說,“腰斬”、“刺殺”是他們具體的死法,“車裂”則是他們死后被進(jìn)一步處以的刑罰,史籍中不同的說法只是作者們想要強(qiáng)調(diào)的內(nèi)容不同罷了。

另外,“車裂”和“肢解”也有區(qū)別,“肢解”只是簡單的分尸,而車裂含有明正典刑、曝尸示眾的意思?!稘h書·景十三王傳》載榮愛死后被“支解以棘埋之”,《后漢書·陳湯傳》載匈奴郅支單于“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shù)百,或支解投都賴水中”,這兩則事例中只能用“支解”而不能用“車裂”,因?yàn)槭吕械闹庵皇菫榱朔奖闾幚硎?,并不涉及明正典刑、曝尸示眾?/p>

“肢解”不僅可以用在尸首身上,也可以直接用在活人身上?!俄n詩外傳》載:

齊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縛(捆綁)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抓住犯人的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審從何肢解始也?”景公離席曰:“縱之(把這個人放了吧),罪在寡人。”

這則故事雖然未必真的發(fā)生在齊景公君臣身上,但足以說明當(dāng)時真的有肢解活人的刑罰。至于行刑工具,故事中晏子用的是刀,《國語·魯語》說:“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笮(音同昨,用竹篾擰成的索),薄刑用鞭撲。”肢解的工具應(yīng)該就是斧鉞刀鋸這類金屬利器。

蘇秦之死

那么蘇秦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又是因何而死呢?《史記·蘇秦列傳》載:

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將死而尚未咽氣)而走(刺客逃跑)。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臨死前),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將其尸首巡行示眾)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蘇秦為了燕國的利益在齊國作亂),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

這則故事戲劇化成分太濃,不排除是小說家的杜撰。蘇秦真正的死因,需要結(jié)合當(dāng)時的具體形勢來看。

蘇秦作為燕國安插在齊國的間諜,主要目標(biāo)是“使齊毋謀燕”,其次是“惡齊、趙之交”?!稇?zhàn)國縱橫家書》收錄了一封蘇秦曾給燕昭王寫的信,說他受命到齊國已經(jīng)五年,任務(wù)完成得很好,齊國確實(shí)沒有進(jìn)攻過燕國,齊、趙關(guān)系時好時壞,但兩國都將燕國作為拉攏和結(jié)盟的對象。在此期間,蘇秦其實(shí)遭遇了多次危機(jī)。

第一次是燕昭王聽信田代等人之言,聯(lián)合趙國攻打齊國,蘇秦反對無效,于是直接向燕昭王請求辭官,燕昭王沒有答應(yīng),結(jié)果趙國因懷疑燕國的誠意而停止攻齊,嚇得燕國趕緊派蘇秦到齊國和談,最終燕國派人質(zhì)到齊國,兩國才重新和好。

第二次是燕昭王派遣張?(音同頹,一作“張魁”)率兩萬燕軍配合齊國進(jìn)攻宋國,結(jié)果張?得罪了齊湣王,被齊湣王所殺,燕、齊兩國關(guān)系瞬間跌入冰點(diǎn)。蘇秦再次向燕昭王提出辭呈,燕昭王不許,要求蘇秦這次一定要解救燕國于危難之中。蘇秦只得冒死入齊,憑三寸不爛之舌恢復(fù)了兩國關(guān)系。

第三次是齊湣王將王后改葬之后,召蘇秦入齊。當(dāng)時蘇秦任齊國客卿并有封邑,可蘇秦寧愿放棄這一切也不想再和這個“殺妻逐子”的齊湣王打交道。燕昭王卻再次強(qiáng)迫蘇秦去齊國,蘇秦臨行前對燕昭王說,恐怕以后會有很多人詆毀他,燕昭王則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不會聽信讒言。結(jié)果過了一段時間燕昭王禁不住群臣蠱惑,要派人替換蘇秦,惹得蘇秦給他寫信大倒苦水。于是燕昭王幡然悔悟,主動承認(rèn)錯誤,讓蘇秦繼續(xù)在齊國臥底。

其實(shí)從蘇秦選擇做間諜的那天起,這種結(jié)局似乎就已經(jīng)注定,蘇秦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逃過了一次又一次劫難,已屬不易。因此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在“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后面又加上“燕之興也,蘇秦在齊”,這也是對蘇秦間諜生涯的高度認(rèn)可。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