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舉鼎死了 很多人是被扔鼎中“烹煮”而死
《羋月傳》第60集,秦武王嬴蕩因為舉鼎,死了。
說來好笑,自小嬌生慣養(yǎng)在帝王家的嬴蕩,雖然有股子蠻力,平日里更是喜歡結交大力士,但是想舉起這重達千鈞的大鼎絕對是癡人說夢。畢竟能靠一人之力舉起此鼎的人是那些天賦異稟的人,擁有這種超能力的人,不過只有楚霸王、李元霸和李存孝等寥寥數(shù)人。何況,他們的超能力也是通俗小說家們所賦予的,所以嬴蕩因舉鼎而死,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評價就是“nozuonodie”。
嬴蕩自己作死,可是卻能以“武”為謚號,絕對是中國文化中“為尊者諱”的最佳體現(xiàn)。要知道,嬴蕩在位僅僅三年,對于秦國而言文沒有治國之良策推行,武沒能對外開疆拓土。只憑一股子蠻力和爭勇好勝,就被稱為秦武王,絕對讓人大跌眼鏡。當然,這種奇葩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絕對不罕見,比如明朝哪位武宗皇帝朱厚照。這位被一群太監(jiān)包圍,自封為大將軍,想要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的明朝皇帝,每次都是打著御駕親征的旗號到處尋花問柳,結果被女色掏空了身體而一命嗚呼。
當然與明武宗比起來,秦武王還算一個正直的人,雖然性格有些粗暴,做事不過腦子。當然,也有人認為秦武王是因為在位三年就駕崩,所以才沒有留下驕人的文治武功。而且,秦武王由于以臣下之身去移動象征王權的九鼎,這絕對是挑戰(zhàn)儒儒家文化中正統(tǒng)秩序,要知道當年不向周天子臣服的楚莊王也只敢問問九鼎的重量。所以,秦武王這種“大逆不道”的做飯,絕對會被后世的儒家口誅筆伐,于是一個“有力好戲”的帝王就永遠留在了中國的歷史記載中。這似乎也有幾分道理,因為傳說中絕地天通五帝之一的顓頊,囊血射天的商王武乙,似乎也都被部分丑化或丑化。
當然,今天并不是來評價秦武王嬴蕩的,其實是想寫寫鼎。九鼎,傳說是由開創(chuàng)家天下的大禹制成。作為最后一個由禪讓制推舉出來的帝王,大禹建立家天下的趨勢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為了確立權威,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并從九州收集青銅鑄鑄成九鼎,并將九州的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從此之后,隨著王權在夏、商、周三代的興替,九鼎也經(jīng)歷了兩次易主。只可惜,后世守護不力,九鼎沉于泗水,所以無從考證形象、重量。于是,也就有了《羋月傳》里嬴蕩去舉三足鼎的景象。讓人奇怪的是,九鼎鑄造于夏代,在周之前的商代四足鼎大行其道,只是周以后三足鼎才開始流行。一個號稱考究的歷史劇,卻在道具上如此不考究讓人也只能“呵呵”。
畢竟九鼎已經(jīng)失落,九鼎形狀到底是何種樣子確實會各執(zhí)一詞。那么歷史上除了嬴蕩因為舉鼎而死外,還有很多人的死亡與鼎有關。不過,這些人不是舉鼎死的,而是更為慘無人道的一種方式,“被扔在鼎中烹煮而死。因為,“鼎”不僅是一種象征王權用于祭祀的禮器,更是一種烹飪工具,用來烹煮肉食。所以,這種刑法的名字就叫“烹刑、鑊烹、鼎烹”。
第一個有被處以這種極刑的名人,就是周文王的長子,周武王的兄長,伯邑考。當年,為了遏制西周實力的發(fā)展,商紂王將文王囚禁于羑里。伯邑考為了救自己的父親,到朝歌向紂王求情。結果,卻成為商紂王用來測試周文王的道具,將其在大鼎里“烹為羹”。然后以鹿肉的名義賜給周文王,周文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吞食了自己骨肉。這次吞食,讓紂王解除了對周文王的戒心,并放棄回歸封地。伯邑考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周文王的自由,埋下推翻商紂的基礎。但是他自己在留下賢名和孝道的同時,也成為有記載的第一個死于“烹刑”的人。
伯邑考之后,這種殘酷的刑法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種殘酷的刑法才在歷史上又留下了記錄。第一個就是被烹刑的就是齊哀公,這位被歷史上成記為“荒淫田游”的齊國君侯,被處以如此極刑其實挺冤枉,因為他完全是被因為別的諸侯向周天子進讒言招致周天子的仇恨。而且當時已經(jīng)處于周天子勢微的時代,如果再過幾年周天子絕對不敢如此處罰一個擁兵自重的諸侯,齊哀公可以說是周天子王權最后的犧牲品。
齊哀公的死,卻讓“烹刑”這種殘酷的刑法與齊國“結緣”,先后有兩人在齊國因“烹刑”而死。
第一個是齊國人的阿城縣令,這位不知如何施政的地方官,對于如何阿諛奉承確實很在行,于是在齊國朝堂之上有不少人為其美言幾句。但是,這位老兄的運氣實在不好,他遇到了正在勵精圖治的齊威王。
齊威王,并不是只知坐在朝堂上任由謊言包圍的君王,他早已在各地派人暗訪,在對阿城縣令的行為了如指掌后,齊威王在朝堂之直接將這位精于奉承的縣令給烹了。齊威王用最殘酷的刑法,震懾了朝堂的群臣,終于開啟了齊國的一番霸業(yè)。如果說阿城縣令被烹是咎由自取不同,另一個在齊國被烹的人就屬于大義凜然的慷慨赴死了。
戰(zhàn)國時代名醫(yī)文摯,受齊國太子所托為齊泯王治病。但是治療的方式,太過特別,必須讓齊泯王爆發(fā)“雷霆之怒”。于是,文摯竭盡所能讓齊泯王。終于,齊泯王怒了,病也痊愈了。怒火中燒的齊泯王不知道實情,不顧太子等人的勸說,下令將文摯處以“烹刑”。可嘆文摯,立下大功,卻得不到獎賞,卻落了個命喪他鄉(xiāng)。
文摯的遭遇讓人唏噓不已,也暫時結束了齊國與烹刑的關聯(lián)。因為一個名叫中山國的小國出現(xiàn)了另一個被執(zhí)行“烹刑”的人,不過這個人被殺絕對是咎由自取。這個人就是樂羊的兒子,中山國的一個官員。在樂羊帶為魏國效力之后,就勸自己的兒子早日離開中山國,結果樂羊之子舍不得榮華富貴拒絕了父親的提議。到了樂羊帶兵征服中山國的,樂羊之子就成為中山國君主最好的擋箭牌。只可惜,樂羊拒絕了中山國君主的威脅,依然帶領大軍攻城略地。為了泄恨,中山國國君對樂羊之子動用了“烹刑”。魏國大軍最終征服了中山國,樂羊之子的“烹刑”成為樂羊大義滅親的注腳。
或許你必須相信輪回,戰(zhàn)國之后再次被執(zhí)行“烹刑”的人大概就是酈食其了,但是他被“烹”的地方回歸到了齊國。只不過這個齊國已經(jīng)不是戰(zhàn)國時代的齊國,而是楚漢爭霸時期由田家新建立的齊國。當時,酈食其是秦末漢初時代的著名說客,滿懷為劉邦漢家江山建立功勛的抱負,去游說齊王田廣,希望能兵不血刃的讓漢軍取得齊國的地盤。當時,韓信大軍在齊國已經(jīng)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齊王田廣家族其實與楚霸王集團也有夙愿。所以,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就說動田廣向劉邦集團投降??墒沁@種類似搶工的行為,讓韓信等將領極為不滿,于是根本不顧漢齊已經(jīng)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繼續(xù)加強了攻勢。結果,放松戒備的齊軍一戰(zhàn)潰退,齊國地盤被韓信占據(jù)大部。齊王田廣一怒之下,就把酈食其給扔在鼎里烹了。可惜,這位位列楚漢相爭時代“四大說客”之一的酈食其,就這么被自己的隊友給坑死了。
烹刑這道殘酷的刑法,不論是以仁孝著稱的漢代,還是亂世爭霸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都沒有廢除,直到隋唐時代才被廢除。但是,鼎下的冤魂卻少了很多,這只是因為鍋這種灶具的發(fā)明取代了“鼎”,成為執(zhí)行“烹刑”的工具。如今,鼎這種器具只是作為一種大氣磅薄的象征,又有誰還記得往日的血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