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清朝皇帝凌晨三點上朝 官員摸黑溺死護城河中

2016-11-18 23:26:4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后奏聞”。古代在皇宮里供職的官員每天都要參加朝會,也就得“上朝”。朝會區(qū)分為大朝和常朝等。如果君

“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后奏聞”。古代在皇宮里供職的官員每天都要參加朝會,也就得“上朝”。朝會區(qū)分為大朝和常朝等。如果君主生病或怠政,也就有了“從此君王不早朝”之說。

止車門與下馬碑

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中,有一章節(jié)提到清朝官員上朝的情形。說皇帝每日凌晨三點上朝辦公,召見的第一撥兒人是軍機大臣,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后,才召見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每天夜間起來進前門上朝,因此夜間一點鐘前門就打開了,其它的門則天亮才開。王公親貴由神武門進宮,其余各官員都由東華門進出,東華門外有標準性建筑物“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到帝王大門口,乘轎者下轎,騎馬者下馬,這是規(guī)矩,不可冒犯?!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芬灿杏涊d:“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止車門,皇宮的外門。百官上朝,至此停車,步行進宮?!稌x書·石勒載記》:“勒宮殿及諸門始就,制法令甚嚴,諱胡尤峻。有醉胡乘馬突入止車門,勒大怒,謂宮門小執(zhí)法馮翥曰:‘夫人君為令,尚望威行天下,況宮闕之間乎!向馳馬入門為是何人,而不彈白邪?’翥惶懼忘諱,對曰:‘向有醉胡乘馬弛入,甚呵御之,而不可與語?!招υ唬骸苏噪y與言?!遍L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對這樣犯門禁恕而不罪的例子很少。自立為帝的石勒,當時不過是為了提高羯人的社會地位而已。

至于下馬碑,在現(xiàn)今的北京故宮東華門外還可見到。《明會典》說,“官員人等至皇城四門下馬牌邊橫過俱下馬“。下馬牌即下馬碑。

皇城里的下馬碑一般不止一處?!皷|華門,門下有下馬牌石,紫禁城之東門也”;“西華門,門外有下馬牌石,紫禁城之西門也”;“門外有下馬牌石,即紫禁城北門也“,即神武門。下馬牌石各一,可把皇宮的各個入口都把住。根據(jù)這些下馬碑,可標示出皇城的大致范圍。

但也有人可享受下馬碑處不下馬的禮遇。譬如官員中的年高者,經(jīng)過特賞可騎馬或坐椅轎,叫“賞朝馬”?!八稳~夢得《石林燕語》云:‘慶歷初,呂許公在相位,以疾甚求罷,仁宗疑其辭疾,欲親視之,乃使乘馬至殿門,座椅子英王殿陛?!?/p>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則記載,大臣年六十五歲以上,可騎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俱奏。準騎者由東華門入至箭亭下馬,由西華門入至內務府總管衙門前下馬。清王世禎《分甘余話側記:“大內南書房在干清門內西廊下,內直翰林官居之,其出入皆奉旨由某門侍衛(wèi)某人導引伴送。壬戌后,特旨內直官許于禁中乘馬至所出入之門”。

摸黑進宮 借光上朝

不僅有止車門與下馬碑之規(guī)矩,古代官員上朝時還不準點燈。據(jù)相關史料了解到,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每天上朝,住在宮外的官員一般都會早到,明高啟《早至闕下候朝》詩云:“月明立傍御溝橋,半啟拱門未放朝?!彼龅谋闶浅⒐偬崆暗竭_的情景。提前到達的官員,一是為了等候傳喚,二是借光。

“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的官員,不能騎馬不能坐轎子,他們究竟是如何達到上朝的地點的?除了摸黑進宮,就是借光上朝。據(jù)《清朝野史大觀》介紹,凡京官上朝,大抵都從東華門進宮。第一個進宮的是一乘騾車,載活豬兩口,專供坤寧宮祭神用。然后才依次是奏事處官員、各部院衙門遞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各省督、撫選本省之武進士或候補、候選守備等,于咨行兵部后充補,駐在京師,負責京、省往來文書遞送的官員),因他們提前送到的各式公文和報告,可能會成為皇帝在朝會上提出討論的議程,因而會被特許給燈。

那些沒被允許點燈的官員于是各自趕早,如我們現(xiàn)今等早班車上班一樣,等著光火過來,好借光上朝。“再隨其后者,則趨朝各官——蓋皆借奏事處燈光以行”。因為“定制,入朝者惟奏事處有燈、講官有燈、南書房有燈”,所以“陛見、引見各官員,皆靜候于東華門外,見有一燈來,則蜂擁隨之”。因為無燈照明,還發(fā)生過有人在雨夜趨朝時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以外。估計誰也不想成為這樣的短命鬼。

參加朝會需登記

黑漆漆的一片,就不怕有刺客趁機混在進宮參加朝會的官員中間行刺嗎?據(jù)《漢書·元帝紀》顏注:漢制,凡可進出宮門的人,其姓名、年貌、身分都會登記在用“二尺竹牒”制成的記名牌上,通稱“門籍”。門籍“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如果違反此標題,則要按“無籍入宮殿門”的律令,從嚴治罪。后來,紙張普及,竹制的門籍成簿冊,“凡京官俱書名簿上,置長安門,謂之門籍。有病注‘病’字在名下,不朝參,謂之注門籍”(《見聞紀訓》)。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