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 佛教與儒家的交游和互通

2017-06-01 03:54:36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憨山德清禪師,原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憨山德清是安徽全椒人,為臨濟宗門下,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

憨山德清禪師,原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憨山德清是安徽全椒人,為臨濟宗門下,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能夠成為禪師、大師,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關系。

憨山德清禪師的父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而母親是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尤其是信觀音。某個夜晚夢到觀音給她抱了一個孩子,夢醒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母親生下孩子之后,覺得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在他7歲的時候,非常愛他的叔父去世了,他不是憂傷難過大喊大哭,而是思考生死問題;9歲就跟母親一起學習佛禮;12歲離開溫暖的家庭入寺院學習經文,剃發(fā)出家做和尚,法號德清。曾經有人摸著他年幼的禿頭說他日后會成為一個有名的大師。很奇妙的是,他真的成為大師了。

德清不斷學習經文和佛法,后來喜歡到全國各地去游歷,順便學習各地的佛教知識。到了出名的五臺山的時候,他被奇妙美麗、幽情雅麗的憨山給迷住了,一直流連忘返,不舍得離去,所以干脆就把自己叫做憨山德清了。所以說起他這個人,大家都對他的名與字沒有什么印象,都親切的叫他憨山德清禪師。

后人為了紀念憨山德清禪師,就建了他的肉身放在曹溪南華寺,讓人們供奉。另外,在安徽馬鞍山市和縣綽廟鄉(xiāng)有一個他的紀念堂。

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

??????????????說起明朝的思想體系,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會是程朱理學,但不同于明初理學的獨尊格局,晚明的思想界更加多元化,各種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活躍。佛教也一改之前的低迷之勢,走向了復興之路,這一局勢的回轉得益于晚明出現(xiàn)的四大中興高僧,而憨山德清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憨山德清,其號憨山,法號德清,幼時就與佛教結緣,十九歲遁入空門,其人極具個性,人生閱歷也十分豐富。憨山德清也是博學多才之人,詩文書法多有精通,而其佛學思想更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在當時被贊稱為“中興祖庭之師”。

在大多數人眼中,佛門是個不染俗世塵埃清凈之地,然而憨山德清卻更強調積極入世的概念。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有著密切的交往,在他們思想的碰撞中,世俗的儒家思想同佛教緊密結合在一起,佛教不斷地世俗化,憨山德清正是企圖以這樣一種方式以求達到普度眾生的宏愿。

據考,憨山德清曾與220個士人有過密切的往來,這說明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之間的思想交流很活躍。事實上,不僅是憨山德清想通過入世的方式來普度眾生,晚明的士人群體也在積極尋求思想支柱。在晚明,傳統(tǒng)儒家思想已無法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情境下,士人群體急于尋求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這成為儒釋道融合的契機。

歷史推動了個人或群體的發(fā)展??梢哉f,儒釋道三教間的融合是晚明思想發(fā)展的趨勢所向,而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可視為佛教與儒家教派的代表,他們之間的交游和其思想層面上的互通,恰好適應了晚明的時代發(fā)展需求。

憨山德清的典故

憨山德清的典故一:領悟法界。1565年,憨山德清到天界寺學習禪法。有一天他在寺中認識了一個不凡的人——妙峰禪師。兩人相見恨晚,約定好時間一起出去游歷。然而過了幾天妙峰卻不辭而別,憨山德清只好一個人出門。1571年開始游歷的他,只拿一個缽,辛苦到達寒冷的廣隆時,遇到一個蓬頭垢面的僧人,一下子就認出是妙峰,兩人再次相見恨晚,終于可以一起游歷。也就是在一起游歷的這段時間,憨山德清領悟出了法界的真理。

憨山德清的典故二:與太后結緣。1581年,憨山德清被太后邀請到五合山參加大會。而此時的憨山德清已經隱居在嶗山一年多了,太后因此派了專門的人去請以表誠意。而他拒絕了。太后再次請人去,并且?guī)现亟?,但德清還是拒絕了,還把送來的錢送給貧苦的饑民。太后感到很震驚,為了表示對德清的贊賞,施刻了五萬冊《佛說高王觀世音經》頒給天下老百姓。

憨山德清的典故三:牢山劫難。1595年,德清因為私自建造寺院的罪被充軍到雷州,聽到消息的人都含著淚水相送。到南京時,他母親見到德清,但一點也不悲傷,因為她覺得“死生是既定的因緣”,這令德清很感動,后來還為母親的見諒而寫了一首詩。在雷州市,德清看到很多饑民餓死在路上,便發(fā)動大家建道場;返回廣州時,即使穿著囚服也有人來向他求佛道,追隨者很多。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