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調(diào)任兩廣總督背后 或為王室保存實力
甲午戰(zhàn)敗后,李鴻章下崗,只擔任了“總理衙門行走”——相當于外交部的正部級調(diào)研員。這對李鴻章來說,未必是壞事。從他下崗之后開始,直到1900年他重新上崗,大清國從來就沒有安寧過。
先是激進而操切的戊戌變法,大清國的“高鐵”急速“右轉(zhuǎn)彎”,引爆了戊戌政變,隨后,又急速“左轉(zhuǎn)彎”,并以義和團運動為標志,在庚子年達到了出軌的臨界點。
在這“右”、“左”的急劇變化中,靠邊站的李鴻章,陰差陽錯地沒有立身于風口浪尖,保持了相對超然的地位。有關他在戊戌變法中的作用,人見人殊,無論說他支持康梁還是反對康梁,都能找出一大堆小證據(jù),而研究者們恰恰忘記了:對于一個沒有實際職權(quán)的老干部來說,那些都是逢場作戲而已,既非真左、也非真右。
雖然躲過了戊戌的風暴,李鴻章卻在義和團的狂飆中,處境日漸危險。戊戌政變之后,北京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要廢黜光緒皇帝,幕后黑手,絕非主流普遍認為的慈禧太后——太后的權(quán)威根基于“皇帝之母”的身份之上,這令太后與皇帝永遠是最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而是離最高權(quán)力只有一步之遙的、大阿哥溥儁之父、端郡王載漪。載漪掀起了一股強烈的廢立之風,要廢黜光緒,擁立溥儁。而李鴻章盡管已經(jīng)下崗,卻恰恰是反對廢立的諸多老干部中,資源最為充沛的一位。
在這種日益針鋒相對的情況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突然下令,起用下崗多年的李鴻章,先讓他分管商務,隨后就調(diào)任兩廣總督。
此時在總理衙門擔任中層干部、日后出任直隸總督的陳夔龍,在他的回憶錄《夢蕉亭雜記》中記載,李鴻章臨行前,榮祿對他說:“南海雖邊遠,實一大都會,得君往,朝廷無南顧之憂。君行將高舉遠引,跳出是非圈外,福誠無量?!?/p>
這是一句十分值得玩味的話,它表明:李鴻章到廣東再就業(yè),不僅是避禍,或許更是為日漸弱勢的太后-皇帝利益體保存實力,“無南顧之憂”。
幾個月之后,李鴻章從廣東回到闊別6年的天津,收拾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留下的一地雞毛。八國聯(lián)軍的刺刀,在刺穿了載漪集團的同時,也刺穿了這個政權(quán)的脊梁。不久后,李鴻章病死在帝國的廢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