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ィ?/h1>
2017-03-24 19:55:3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dǎo)語: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立少之劉弗陵為帝,年邁的漢武帝怕子少母壯,鉤弋會牝雞司晨。晚清時期,咸豐帝臨終前肅順上稟了一句“效鉤弋故事”,嚇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立少之劉弗陵為帝,年邁的漢武帝怕子少母壯,鉤弋會牝雞司晨。晚清時期,咸豐帝臨終前肅順上稟了一句“效鉤弋故事”,嚇得當(dāng)時的懿貴妃渾身發(fā)抖淚如雨下,慈禧這樣的鐵腕女人都如此可見其殘忍程度。鉤弋故事是漢武帝應(yīng)急臨時想出來的可怕主意,更可怕的是北魏王朝,將此典故演變成了北魏立朝的綱紀制度,并沿襲了百年,這也是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サ脑颉?/p>
俗話說母以子貴,可是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子貴母死”呢?所謂的“子貴母死”,也被稱為“立子殺母”,即是說皇帝在冊立太子前,先將其生母賜死。這種傳位方式非常殘忍,一般的皇帝都不會采用,開此先河的正是漢武帝,而形成制度傳承下來的,卻是拓跋王朝。
說起漢武帝“立子殺母”,雖然殘忍,但好在西漢王朝僅出現(xiàn)過這一次,然而拓跋家族的“子貴母死”,卻是代代延續(xù),讓人觸目驚心。給大家看幾句《魏書·皇后傳》的記載,說是毛骨悚然也不為過。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后生明元……后以舊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舊制薨。”
因為這種原因死去的皇后有很多,小編只隨機挑選了其中三人。如果仔細看下這份死亡名單,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后面的兩個皇后李氏、林氏可以稱作為是“依故事”“依舊制”而死,為什么排在最前面的皇后劉氏,也被稱為是“以舊法”而死?這個“舊法”到底有多“舊”?
為了解開這份揮之不去的疑惑,筆者仔細查閱了《魏書·序記》的有關(guān)記載,然而并未有任何關(guān)于這種“舊制”的明確記載。這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位皇后劉氏,便是這種殘忍制度的第一個犧牲品,而制度的制定者正是開國皇帝帝拓跋珪。那么,拓跋珪又為何要制定這種殘酷制度呢?
知道這個制度的人們普遍認為拓跋珪不過是在學(xué)習(xí)漢武帝,倘若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還是先說說大家所熟悉的漢武帝“立子殺母”的事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壯”和“女主顓恣亂國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礎(chǔ),后者則是病癥。
那個時候,漢昭帝劉弗陵只有七歲,生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可以說是青春年少,而漢武帝呢?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可謂是老態(tài)龍鐘。雖然被稱作“萬歲”,不過漢武帝還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因此為了防止鉤弋夫人成為第二個呂后,果斷將其賜死。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我們再來看看北魏這邊,皇后劉氏死的時候,拓跋珪不過才三十九歲,正是壯年時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歲,算是血氣方剛,加上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要知道拓跋珪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建國創(chuàng)業(yè)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臨死前賜死她,何必要在冊立太子的時候下手?何況等拓跋珪再活個十年八年去世的時候,太子也已經(jīng)完全成熟穩(wěn)重,根本沒有賜死劉氏的必要了。
所以筆者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絕對不是對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簡單模仿,小編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的產(chǎn)生,背后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拓跋氏族在建立北魏之前非常落后,剛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不久,當(dāng)時的女性地位還非常高,《魏書·序記》中更是把婦人比作“天女”,也有一些記載反映了當(dāng)時的婦女也有著很強的權(quán)力欲。作為東胡的一支,鮮卑還有著“先母而后父”的傳統(tǒng),北魏要成為一個專制帝國,要真正實現(xiàn)“父子家天下”,就必須要對那些阻礙封建化進程的落后習(xí)俗開刀,首當(dāng)其沖的是就是這個根深蒂固的“母權(quán)制”。
小編認為,拓跋珪通過賜死劉氏這一手段,可以使太子拓跋嗣徹底擺脫來自母親的干擾,真正實現(xiàn)大權(quán)在握,這才是設(shè)立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此外,北魏存在的現(xiàn)實情形也讓拓跋珪頭疼。拓跋部之所以能夠成功復(fù)國建立北魏,離不開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的鼎力支持。隨著敵對政權(quán)逐漸消滅,開國皇帝拓跋珪敏銳地察覺到了外戚勢力的潛在威脅。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都發(fā)生過外戚干政的事,有些還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后果。作為開國皇帝,加上飽受滅國之苦,拓跋珪為了保住這份失而復(fù)得的皇位,他必定會采取一些手段來防患于未然。
一旦太子拓跋嗣繼承皇位,他那來自獨孤部的生母劉氏,就可能成為該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權(quán)血緣紐帶,那么北魏也出現(xiàn)一個新的“王莽”,悲劇還會再度上演,這是拓跋宏所無法接受的。因此經(jīng)過思考,拓跋珪決定賜死劉氏,這樣通過震懾可以有效杜絕外戚干預(yù)朝政,防止皇權(quán)旁落,因此這是“子貴母死”制度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縱觀歷朝歷代,有著像拓跋珪這種獨特視角和憂患意識的皇帝,實在是不多見。為了讓這種消除婦人和外戚干政的制度順利推行下去,拓跋珪需要一種無形而又格外高壓的力量,來堵住所有反對者的嘴。于是,他向所有人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拓跋部有著“子貴母死”的祖制,并按照這個老規(guī)矩把劉氏處死。根據(jù)《魏書·太宗紀》的記載,拓跋珪在對兒子的教誨里談到了這個問題,說自己是學(xué)習(xí)漢武帝。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子貴母死”和“立子殺母”是不同的概念,那拓跋珪此時又為何要搬出漢武帝呢?小編認為,當(dāng)時的北魏正傾心于漢化,拓跋珪說自己“遠同漢武”,就把看起來像但實質(zhì)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捆綁在一起,更是為“子貴母死”制度披上了一層合法合禮的外衣。
那這種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確實沒人染指皇帝的權(quán)力了,不過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這種“子貴母死”的陰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姓)當(dāng)皇帝的時候,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后宮妃嬪們都焚香禱告,祈求生下王爺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來之前怎么知道孩子會不會被立為太子呢?所以妃嬪們采取了更干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墮胎。
此外,根據(jù)《魏書·皇后傳》的記載,當(dāng)時的皇后高氏非常愛吃醋,一般的妃嬪很難得到皇帝的寵幸。對一個皇帝而言,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有人造反就是沒有子嗣,而元恪就面臨著絕后的情形。在這危急關(guān)頭,一個不怕死的宮人胡氏挺身而出,艱難地為皇帝生下了元詡這棵獨苗,因為對北魏王朝延續(xù)的卓越貢獻,她被冊封為充華嬪。經(jīng)過這件事,元恪發(fā)現(xiàn)很容易出現(xiàn)沒有繼承人的問題,為了王朝的延續(xù),他下令廢除了這個在北魏王朝傳承百年的殘酷制度。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立少之劉弗陵為帝,年邁的漢武帝怕子少母壯,鉤弋會牝雞司晨。晚清時期,咸豐帝臨終前肅順上稟了一句“效鉤弋故事”,嚇得當(dāng)時的懿貴妃渾身發(fā)抖淚如雨下,慈禧這樣的鐵腕女人都如此可見其殘忍程度。鉤弋故事是漢武帝應(yīng)急臨時想出來的可怕主意,更可怕的是北魏王朝,將此典故演變成了北魏立朝的綱紀制度,并沿襲了百年,這也是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サ脑颉?/p>
俗話說母以子貴,可是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子貴母死”呢?所謂的“子貴母死”,也被稱為“立子殺母”,即是說皇帝在冊立太子前,先將其生母賜死。這種傳位方式非常殘忍,一般的皇帝都不會采用,開此先河的正是漢武帝,而形成制度傳承下來的,卻是拓跋王朝。
說起漢武帝“立子殺母”,雖然殘忍,但好在西漢王朝僅出現(xiàn)過這一次,然而拓跋家族的“子貴母死”,卻是代代延續(xù),讓人觸目驚心。給大家看幾句《魏書·皇后傳》的記載,說是毛骨悚然也不為過。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后生明元……后以舊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舊制薨。”
因為這種原因死去的皇后有很多,小編只隨機挑選了其中三人。如果仔細看下這份死亡名單,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后面的兩個皇后李氏、林氏可以稱作為是“依故事”“依舊制”而死,為什么排在最前面的皇后劉氏,也被稱為是“以舊法”而死?這個“舊法”到底有多“舊”?
為了解開這份揮之不去的疑惑,筆者仔細查閱了《魏書·序記》的有關(guān)記載,然而并未有任何關(guān)于這種“舊制”的明確記載。這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位皇后劉氏,便是這種殘忍制度的第一個犧牲品,而制度的制定者正是開國皇帝帝拓跋珪。那么,拓跋珪又為何要制定這種殘酷制度呢?
知道這個制度的人們普遍認為拓跋珪不過是在學(xué)習(xí)漢武帝,倘若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還是先說說大家所熟悉的漢武帝“立子殺母”的事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壯”和“女主顓恣亂國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礎(chǔ),后者則是病癥。
那個時候,漢昭帝劉弗陵只有七歲,生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可以說是青春年少,而漢武帝呢?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可謂是老態(tài)龍鐘。雖然被稱作“萬歲”,不過漢武帝還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因此為了防止鉤弋夫人成為第二個呂后,果斷將其賜死。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我們再來看看北魏這邊,皇后劉氏死的時候,拓跋珪不過才三十九歲,正是壯年時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歲,算是血氣方剛,加上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要知道拓跋珪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建國創(chuàng)業(yè)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臨死前賜死她,何必要在冊立太子的時候下手?何況等拓跋珪再活個十年八年去世的時候,太子也已經(jīng)完全成熟穩(wěn)重,根本沒有賜死劉氏的必要了。
所以筆者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絕對不是對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簡單模仿,小編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的產(chǎn)生,背后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拓跋氏族在建立北魏之前非常落后,剛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不久,當(dāng)時的女性地位還非常高,《魏書·序記》中更是把婦人比作“天女”,也有一些記載反映了當(dāng)時的婦女也有著很強的權(quán)力欲。作為東胡的一支,鮮卑還有著“先母而后父”的傳統(tǒng),北魏要成為一個專制帝國,要真正實現(xiàn)“父子家天下”,就必須要對那些阻礙封建化進程的落后習(xí)俗開刀,首當(dāng)其沖的是就是這個根深蒂固的“母權(quán)制”。
小編認為,拓跋珪通過賜死劉氏這一手段,可以使太子拓跋嗣徹底擺脫來自母親的干擾,真正實現(xiàn)大權(quán)在握,這才是設(shè)立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北魏后妃們?yōu)楹瘟餍兴阶詨櫶???/p>
此外,北魏存在的現(xiàn)實情形也讓拓跋珪頭疼。拓跋部之所以能夠成功復(fù)國建立北魏,離不開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的鼎力支持。隨著敵對政權(quán)逐漸消滅,開國皇帝拓跋珪敏銳地察覺到了外戚勢力的潛在威脅。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都發(fā)生過外戚干政的事,有些還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后果。作為開國皇帝,加上飽受滅國之苦,拓跋珪為了保住這份失而復(fù)得的皇位,他必定會采取一些手段來防患于未然。
一旦太子拓跋嗣繼承皇位,他那來自獨孤部的生母劉氏,就可能成為該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權(quán)血緣紐帶,那么北魏也出現(xiàn)一個新的“王莽”,悲劇還會再度上演,這是拓跋宏所無法接受的。因此經(jīng)過思考,拓跋珪決定賜死劉氏,這樣通過震懾可以有效杜絕外戚干預(yù)朝政,防止皇權(quán)旁落,因此這是“子貴母死”制度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縱觀歷朝歷代,有著像拓跋珪這種獨特視角和憂患意識的皇帝,實在是不多見。為了讓這種消除婦人和外戚干政的制度順利推行下去,拓跋珪需要一種無形而又格外高壓的力量,來堵住所有反對者的嘴。于是,他向所有人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拓跋部有著“子貴母死”的祖制,并按照這個老規(guī)矩把劉氏處死。根據(jù)《魏書·太宗紀》的記載,拓跋珪在對兒子的教誨里談到了這個問題,說自己是學(xué)習(xí)漢武帝。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子貴母死”和“立子殺母”是不同的概念,那拓跋珪此時又為何要搬出漢武帝呢?小編認為,當(dāng)時的北魏正傾心于漢化,拓跋珪說自己“遠同漢武”,就把看起來像但實質(zhì)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捆綁在一起,更是為“子貴母死”制度披上了一層合法合禮的外衣。
那這種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確實沒人染指皇帝的權(quán)力了,不過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這種“子貴母死”的陰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姓)當(dāng)皇帝的時候,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后宮妃嬪們都焚香禱告,祈求生下王爺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來之前怎么知道孩子會不會被立為太子呢?所以妃嬪們采取了更干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墮胎。
此外,根據(jù)《魏書·皇后傳》的記載,當(dāng)時的皇后高氏非常愛吃醋,一般的妃嬪很難得到皇帝的寵幸。對一個皇帝而言,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有人造反就是沒有子嗣,而元恪就面臨著絕后的情形。在這危急關(guān)頭,一個不怕死的宮人胡氏挺身而出,艱難地為皇帝生下了元詡這棵獨苗,因為對北魏王朝延續(xù)的卓越貢獻,她被冊封為充華嬪。經(jīng)過這件事,元恪發(fā)現(xiàn)很容易出現(xiàn)沒有繼承人的問題,為了王朝的延續(xù),他下令廢除了這個在北魏王朝傳承百年的殘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