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的七大主要原因 不僅僅是大意
人們常說,關羽失荊州,是因為大意所致。其實荊州之失,責任不全在關羽,更不是大意而失,有多種原因,主要有七大因素。一是劉備錯用關羽。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規(guī)劃成就霸業(yè)、復興漢室的戰(zhàn)略時,曾提出以益州為根據(jù)地,荊州為前哨,外結(jié)孫權,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則由荊州出兵,奪取中原。荊州歸屬關乎劉備集團霸業(yè)的成敗,所以自劉備“借”到荊州后,便由諸葛亮親自鎮(zhèn)守,龐統(tǒng)戰(zhàn)死,才不得不奉命進川。接下來由誰來主持荊州大政呢?按《三國演義》的敘述,劉備給諸葛亮信中已暗示,讓關羽接印。
人們常說,關羽失荊州,是因為大意所致
諸葛亮對關羽感情用事、孤傲自負、沒有全局觀念的性格弱點,是很不放心的??芍鞴珒?nèi)定他哥們兒,不得不交權。后來事實證明,劉備錯用了人。
二是失和東吳。諸葛亮交印前,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吳”,是保全發(fā)展荊州的關鍵。然而關羽卻忘記了軍師之言,壓根兒就瞧不起孫權,平時疏于交往。
關羽卻忘記了軍師之言,壓根兒就瞧不起孫權
孫權為了測試孫劉聯(lián)盟能否維持下去,派特使為兒子向關羽之女求婚,欲結(jié)兒女親家,卻遭到關羽辱罵。于是孫權采納呂蒙、陸遜意見,不顧聯(lián)盟破裂,下決心取荊州。
三是東吳少壯派將帥呂蒙、陸遜多講現(xiàn)實功利。為奪回荊州,不像老一輩如魯肅看重聯(lián)盟關系,屢次勸說孫權出兵。他們“詭計多端”,針對關羽性格弱點,先是去其疑,換下呂蒙,以名氣不高的年輕人陸遜充任陸口前線指揮官,讓關羽放松對東吳的警惕。接著,增其驕,讓陸遜給關羽寫封謙卑恭維的信,給關羽戴高帽子,并求兩家之好,麻痹關羽,暗中卻派水軍特戰(zhàn)隊,趁關羽率主力部隊離開荊州攻打樊城之際,打掉沿江崗哨,奇襲了荊州。
四是糜芳、傅士仁叛變。
糜芳、傅士仁因沒有做好出征部隊后勤保障,受到關羽責罰,并聲言取樊城后再處治二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對糜、傅已不信任,卻又命二人守公安、南郡。糜、傅懼怕關羽秋后算賬,一經(jīng)孫權策反,立即投降,交出城池,關羽失去了支援保障基地。
五是陸遜善待關羽隊伍中荊州籍官兵的留守家屬,按月發(fā)放糧米,有病遣醫(yī)治療,人道主義的關懷動搖了軍心,使其紛紛逃亡。關羽只知硬碰硬,不會打心理戰(zhàn)。
關羽只知硬碰硬,不會打心理戰(zhàn)
六是劉封、孟達拒絕支援。關羽殘部退至麥城時,曾派廖化向附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請求支援。但二人強調(diào)“山郡初附”,人心不穩(wěn),拒絕出兵解救。實際是劉封對關羽反對他這個“義子”做劉備接班人的報復。
七是諸葛亮指揮思路不明?!度龂萘x》第七十三回,探子報告說曹操欲聯(lián)合東吳取荊州,諸葛亮便命關羽“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曹吳聯(lián)合是實,但取荊州的是孫權而非曹操,曹操只做了策應,這已使關羽腹背受敵。
失荊州也有諸葛亮的責任
再說諸葛亮命關羽攻樊城,是虛張聲勢打了就走,還是動真格的?攻下后誰來守,攻不下又如何?尤主力部隊已隨關羽出征,荊州如被偷襲怎么辦?
自從離開荊州后,諸葛亮就未再過問荊州事,好像有了萬人敵的守衛(wèi),他便無須干預,乃至魏吳聯(lián)手襲荊州,益州竟沒有高度重視。關羽失荊州,走麥城,陷入孤立無援境地,卻遲遲不派軍支援,這不合諸葛亮的指揮風格。
假如不是小說家有意突出描寫關羽的悲劇性格,從另一面說明了關羽眼中只忠義于他大哥劉備,關爺掌管的荊州防務,不必外人置喙??墒顷P羽失荊州的種種原因,卻留給后人許多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