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乾隆地宮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地宮是為埋藏“舍利”(佛教高僧遺體火化后的遺存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早期的塔舍利放在塔剎,南北朝漸興在塔下埋藏舍利。最初只是將放有舍利的寶函直接埋于地下,以后逐步發(fā)展為建地宮埋藏寶函。地宮是石雕刻和石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安放死者棺槨的地方。
乾隆朝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修建時間長,規(guī)模大,地宮建筑工藝水平高。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進深54米,總面積372平方米,完全是傳統(tǒng)的拱券式石結(jié)構(gòu)。由一條墓道、四道石門和三個主要堂券組成,平面呈“主”字形。
第一道石門叫罩門,門樓上的出檐、瓦垅的吻獸,都用漢白玉雕成,雕鑿細巧。石門兩壁各浮雕四天王像,大小與真人相仿,形態(tài)多姿,線條清晰。過罩門洞是明堂,安放帝后的“冊”、“寶”之類。
乾陵地宮的三次瘋狂盜劫 第一次盜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七個年頭,掛著國民革命軍旗號的十二軍軍長孫殿英制造了第一次東陵大盜案。
案情大致是這樣的:時任奉軍二十八軍某連連長的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對東陵的地下寶藏垂涎三尺。當時他正好帶兵駐扎馬蘭峪,便與當?shù)貞T匪王紹義秘密勾結(jié)。準備伺機而動。沒想到他們的野心被駐扎在馬蘭峪四十里之遙的孫殿英所偵知。
其實孫殿英對東陵也早有覬覦之心,肥肉豈能落人他人之口?孫殿英立即命師長譚溫江率兵攻擊馬福田,兩軍在馬蘭峪展開一場激戰(zhàn),馬福田終因兵微將寡而狼狽逃走。于是,譚溫江率“得勝之師”進駐馬蘭峪。
第二次盜劫: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當年的后半年和次年年初,東陵地區(qū)的民主政權(quán)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現(xiàn)了臨時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機制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東陵大盜案。
第三次盜劫:第二次盜案發(fā)生后.盡管政府進行了嚴厲鎮(zhèn)壓,但仍然有一些人賊心不死,欲壑難填。1949年,東陵地區(qū)的某些不法村民喪心病狂,又對那些被盜陵寢進行了一次全面“掃倉”。所謂“掃倉”,就是對地宮進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寶遺漏。
東陵盜案發(fā)生后的1928年8月,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后處理。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fā)現(xiàn)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參與清理重殮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寫的日記中,都曾提到此事。據(jù)這些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尸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卒年49歲。
趣聞:乾陵地宮棺槨漂起之謎裕陵地宮里的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shù)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細,頭部粗。
孫殿英匪兵在進入裕陵地宮時,竟發(fā)現(xiàn)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卡壓,怎么會飄浮起來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