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二郎武松與武大郎關(guān)系 歷史上真有武松嗎?
在小說《水滸傳》中,武二郎武松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哥哥武植,人稱武大郎。依著這么一說,武二郎和武大郎自然是親兄弟的關(guān)系。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應(yīng)該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椋瑓s也有人提出了疑問,認(rèn)為武二郎和武大郎兄弟兩的身份成疑。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并不是因為《水滸傳》中有什么漏洞,而是學(xué)者考證歷史上真正的武大郎后得出的結(jié)論。
武大郎此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也是清河縣人士,但是卻并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樣五短身材,靠賣燒餅為生。相反武植是殷武丁后裔,自幼喜讀詩書,后來得以中進士,如朝為官。為人清廉公明,為山東陽谷縣令之時,愛民如子,很得當(dāng)?shù)乩习傩盏膼鄞鳌?/p>
武植的墓志銘中寫道:“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現(xiàn)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xiāng)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jié)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崩锩娌]有武松這個人的存在。
武松的傳說,最早見于宋元之際的《癸辛雜識》,里面記載的“宋江三十六贊”,便有武松。后來在宋人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便是《水滸傳》中武松的最早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原型。依據(jù)清河縣志等地方志的記載,武松是宋朝人士,武藝高強。為人仗義,見不得別扭事,專愛打抱不平,很受百姓的喜愛。
《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也提到過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于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后來他因為殺了當(dāng)朝太師之子奸臣蔡鋆,最終身葬西湖邊。
另外歷史上武植和武松的確都是清河縣人士,但是卻并不在同一個村子。武松出身在離清河縣城西南大約八公里處的王什莊,而武植武大郎則出生在今清河縣城東北三公里處的武家那村,兩人的村子相距有二十多里。
所以說不僅是兩人出現(xiàn)的時間,就連兩人出生的地點也不同,兩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是親兄弟。
當(dāng)然歷史上還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武松實際上是以元末張士誠起義的部將卞元亨為歷史原型的。但是依照小編的看法,武松的人物應(yīng)該是作者雜糅了宋朝的武松和元末的卞元亨兩人,最后才創(chuàng)作出來的。
武松整個人的人物性格,應(yīng)該是來自于《臨安縣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記載的武松。在這些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zhèn)?,嘗使技于涌金門外”,杭州知府高權(quán)見武松武藝高強,讓他充當(dāng)都頭,后因功將其提為提轄。后來因為得罪權(quán)貴,被趕出衙門。
因為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仗著自己父親的權(quán)勢在杭州為非作歹,禍害百姓,最后武松決定拼上性命為民除害。最終雖然將其殺死,但武松自己也被差役殺死。
若是說武松的性格來自于宋朝的那位武松,那么那著名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便是來自于元末張士誠起義的部將卞元亨了。
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因為卞元亨的引薦,施耐庵還曾經(jīng)進入過張士誠所部為幕僚。以施耐庵和卞元亨的關(guān)系,對于卞元亨本人自然很了解,所以以他為藍(lán)本進行創(chuàng)作,也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情。
卞元亨長的虎背熊腰,修眉寬頤,高鼻闊口,為卞倉一帶的武舉,曾經(jīng)一腳踢死過一只老虎。據(jù)說卞元亨是一腳踢中了老虎的下頜,但畢竟是小說,施耐庵為了豐富人物形象,便將其改為鐵拳打死老虎的了。
所以說小說《水滸傳》中的武松,應(yīng)該是兩人的結(jié)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