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圓明園被燒前的翻譯插曲 清廷曾滿城找人譯夷文

2017-03-12 19:14:2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1860年8月,英國專使額爾金和法國專使葛羅率領英法聯(lián)軍2 5萬人并173艘軍艦大舉侵華。聯(lián)軍從北塘登陸,8月24日占領天津,京師門戶洞開,蒙古

1860年8月,英國專使額爾金和法國專使葛羅率領英法聯(lián)軍2.5萬人并173艘軍艦大舉侵華。聯(lián)軍從北塘登陸,8月24日占領天津,京師門戶洞開,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被迫率軍退守通州張家灣-八里橋一線。面對這一危局,咸豐皇帝派怡親王載垣等前往張家灣與聯(lián)軍議和。正是在此,一個英軍翻譯出身的談判代表引發(fā)了一場重大危機。

是翻譯還是主謀?

這個翻譯名叫巴夏禮,是個中國通,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就擔任英國駐華公使濮鼎查的隨員,此后在廈門、上海、福州英國領事館里當翻譯。早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發(fā)生時,巴夏禮就極力鼓吹對華用兵。1856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巴夏禮還一度擔任代理廣州領事,在廣州風光一時。

對于清政府而言,巴夏禮早就臭名昭著,在他擔任代理領事期間,清廷就將其以重要人物對待,兩廣總督黃宗漢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折中稱,“不去巴夷,粵難未已”,并且公開懸賞捉拿巴夏禮,“生擒巴夏禮者,(賞)數(shù)萬,殺斃者,數(shù)萬”。等到英法再次北上,巴夏禮又不斷出現(xiàn)在交涉場合,表現(xiàn)傲慢,言辭狂悖,使得咸豐和前方談判大臣認定,巴夏禮就是英法聯(lián)軍的“謀主”。

這一判斷給了清廷主事者一個“誤導”,即一旦談判破裂,可以擒賊先擒王,一舉拿下這個“謀主”,從而在戰(zhàn)與和上處于有利位置。正如怡親王載垣所言,巴夏禮不僅善于用兵,而且“各夷均聽其指使”,一旦巴夏禮被擒拿,“該夷兵心必亂”,那么“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9月14日,就在停戰(zhàn)協(xié)定即將簽訂之際,巴夏禮提出,在正式條約簽訂、雙方換約的時候,必須向咸豐皇帝當面遞交國書。這一要求的提出,恰恰挑戰(zhàn)清廷的底線。理由很簡單,以前中國的皇帝接見外邦,使臣都是三跪九叩,山呼萬歲?,F(xiàn)在英法公使覲見,不僅不跪叩,只怕還要逼迫皇帝接受西洋禮節(jié),這對于天朝皇帝而言情何以堪,這是莫大的屈辱。

于是,沖突無法避免,清軍方面不僅終止談判,而且一舉拿下巴夏禮及英法人員39人。擒拿巴夏禮并沒有電影《火燒圓明園》中描寫的那般戲劇,在電影里,僧格林沁跟巴夏禮摔跤,將后者拋進水池。現(xiàn)實是,他干脆利落地將巴夏禮擒拿羈留。

滿城找人譯夷文

擒拿巴夏禮后,英法聯(lián)軍沒有像清廷預想的那樣亂作一團。相反,對于清廷這一嚴重違反西方國際公法的行為,英法聯(lián)軍決意向北京進軍,加以懲罰。9月17日當天,雙方在張家灣交戰(zhàn),清軍敗退。9月18日,在八里橋,雙方展開最后決戰(zhàn)。盡管清軍人數(shù)眾多、作戰(zhàn)英勇,但面對武器、戰(zhàn)術先進的英法聯(lián)軍仍然一敗涂地,三萬余人傷亡過半,僧格林沁只率領數(shù)騎逃脫,英法聯(lián)軍聲稱己方只有12人陣亡!經此一戰(zhàn),北京徹底暴露在英法聯(lián)軍的炮口之下。

這時,清廷方面又想起巴夏禮,據(jù)說僧格林沁將巴夏禮的頭按下讓其叩頭,并要他寫信使英法聯(lián)軍退兵。巴夏禮辯稱自己只是一名翻譯,但清廷方面無人相信。在兵敗不止的局勢下,清廷官員轉而好好款待巴夏禮,目的仍然是讓其修書退兵。

不知是揶揄還是故意,解釋不清的巴夏禮同意寫信,但條件是只寫英文,不寫中文:這讓清廷官員心生疑惑,因為只寫英文的話,誰也不知道巴夏禮書寫為何?偌大的北京都很難找到通曉英文之人。不得已,只得作罷。

后來,主持議和的恭親王奕對巴夏禮重禮相待,終于使得巴夏禮立場松動,同意寫中文信件。但巴夏禮及其隨員動了心思,在中文信件之后,書寫了一串洋文。據(jù)《西書中關于焚毀圓明園紀事》記載,為了防止被清廷方面知曉,巴夏禮特地用印度文書寫。結果,清廷方面對這一串洋文大為頭痛,當時參與其事的翁同龢在日記里記載了這種苦惱:“(該信)旁寫夷字一行。不知何語也?”

為了保險,清廷四處搜索通夷文之人,后來查知密云縣縣丞黃惠廉能識夷文,于是要其火速進京,等將夷文翻譯之后,再做打算。

英軍報復洗劫名園

黃惠廉是否知曉印度文不得而知,因為巴夏禮的信件在寫就第二天就交到聯(lián)軍方面,現(xiàn)在看應該是情勢所迫,清廷方面明知有風險也顧不上了。巴夏禮的印度文明確說明,信件是清廷迫使所寫,并說毋以被拘人員為念,一意進兵。這對其后局勢的發(fā)展肯定有影響。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巴夏禮用中文寫的信,但在旁邊有英文字數(shù)行。當時朝中無人認識英文,所以不敢將信發(fā)出。后聽說天津有一廣東人黃惠廉識英文,奕連忙將他尋來,經他辨認,幾行英文不過是巴夏禮的簽名及年月日。區(qū)區(qū)幾行“夷字”,因滿朝無人能識,延宕多日,以致影響戰(zhàn)和大局。

事實上,清廷只怕對于夷字還有英文與印度文之別察覺不多,談判大員風聞黃惠廉知曉夷文,至于是哪一國之夷文,并沒見其特別詢問。這可以說是病急亂投醫(yī)。

10月8日,危局下的清廷不得不釋放巴夏禮等八人,其后被扣押的英法人員陸續(xù)被放回。但據(jù)英法方面記載,39名被扣人員這時候活著的只有19名,其余諸人都受折磨或生病死去。于是,英法決定“懲罰”清政府和咸豐皇帝。接下來的事件廣為人知,10月18日,3000余英軍在圓明園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