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張良為什么一定要離開劉邦?他最后真成仙了嗎

2017-03-11 23:44: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漢朝的開國元勛中,張良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人。論功,他穩(wěn)居前三甲;論才,他是千古難遇的奇才;論資,他是劉邦最敬重的帝者師……但他更讓人

在漢朝的開國元勛中,張良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人。論功,他穩(wěn)居前三甲;論才,他是千古難遇的奇才;論資,他是劉邦最敬重的帝者師……但他更讓人敬重的,是功成之后卻飄然隱退,跟著赤松子求仙學道去了。

那么,張良究竟為什么要功成身退?難道真的是視功名如糞土?真的要成為仙人嗎?恐怕這些都不是。

張良是韓國人,祖先“五世相韓”,韓國對于張良可謂恩深似海,滴水之恩涌泉報答,海水之恩如何感恩?秦滅韓國后,張良為復國一直不懈努力:雇人行刺秦始皇,起義后和韓王成一起 領(lǐng)隊伍奪取原來韓國的地盤,秦滅后只身回到韓國,直到韓王死了才絕望跟著劉邦。

張良的這些前世今生,劉邦都一清二楚。但是,漢初論功行賞時,劉邦沒有將韓國故土封給張良,而是將他封到韓信的齊國。

劉邦是什么用意呢?除了擔心張老師美夢成真,還要“以張制韓”、“以韓制張”。因為劉邦不僅對韓信不放心,對張良也信不過。張良對此心明如鏡,張良覺得回絕有些礙于情面不妥,就說:我們在留地(沛縣東南)初見,封留地就可以了。劉邦于是封老師為留侯。張良是想借此提醒劉邦,保持起事之初的記憶。

劉邦粗俗豪放,待人傲慢無禮,對蕭何等臣子都是直呼其名,動輒臭罵。因為張良的貴族書生氣質(zhì),見解精辟,談吐文雅,劉邦對他始終客客氣氣,相敬如賓。

但是,打是親罵是愛,不僅適用夫妻之間,也適用朋友同事之間。實際上,劉邦內(nèi)心是把蕭何排在第一位的,有一件事就是證據(jù)。開國后,張良和蕭何都沒有當上相國,劉邦心計是這樣盤算的:讓張良當相國,他不放心;讓蕭何當相國,又怕張良不服,所以最后決定不立相國。

劉邦的心思張良非要猜,而且一猜就能猜明白。張良覺得太沒意思,也不愿意盯著這個位子,顯得不夠豁達,庸俗低俗。張良很快從中擺脫出來,主動建議劉邦立蕭何為相國。

后來,張良和劉邦作了一次告別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后就灑脫地隱居,跟著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學習做仙人去了。

張良告別熟悉厭惡為之奮斗的政治舞臺,但也有絲絲縷縷的傷感。劉邦死后,呂后強迫張良進食,并說:“人生一世,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此!”張良不得已吃飯了,但也沒出山做事,過了六年就死了。到底還是沒有成仙。

哪里有什么仙人?張良不過是回避俗世煩惱,他的內(nèi)心何嘗能真正平靜如水?張良作為一個充滿復仇的英雄俠士,一個才華橫溢的謀略家,一個功成名就的開國元勛,他就那么心甘情愿去過幽冷孤寂的隱居生活嗎?這其實是當時韓信、彭越、黥布都被誅殺,兔死狐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豈止是武將如此,謀士張老師也是一樣一樣的呢。

話說回來,之前范蠡也是如此這般,其實也是挺好的啊。(原文來自舊聞新知的頭條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