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鏡子長什么樣?多以銘文與紋飾搭配裝飾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從幾千年前到現(xiàn)在,鏡子是人們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品。3月15日,“河澄皎月——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銅鏡展”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中的86件古代銅鏡為首次展出。市民可以在為期一個月的展出中,看到古代人用的鏡子到底長什么樣。
從銅鏡的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方面來看,戰(zhàn)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春秋戰(zhàn)國之前,銅鏡還是僅供王公貴族使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只能以水中的倒影察照自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鑒”是盛水或冰的金屬容器,盛水后可以映照,因此也成為銅鏡最常見的別稱。戰(zhàn)國以后銅鏡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或隨身攜帶,或以鏡架、鏡臺相輔陳設室內。鏡背多有鈕,用以穿繩系帶,方便抓握。西漢武帝時期,銅鏡制作蓬勃發(fā)展,形成了具有漢代文化特色的銅鏡裝飾。多以銘文與紋飾搭配裝飾,銘文內容有吉文和祝福、相思、祈求富貴等。唐代是我國農耕社會的鼎盛時期,銅鏡藝術呈現(xiàn)出濃郁的“盛唐氣象”。
銅鏡是我國古代金屬器物類別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的,曾被當作愛情信物、賞贈禮品和占卜工具。李白《代美人愁鏡二首》中的“既有盤龍鏡,又有金鵲鏡”等,都提到了各式銅鏡,可以說與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據(jù)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介紹,沈陽故宮所藏各式銅鏡,其時代跨越了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其樣式或古拙簡樸、豐滿奇異,或秀色纖纖、富麗堂皇,既體現(xiàn)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也展示了銅鏡藝術在漫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演變及延續(xù),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