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建國傳奇 15歲的孩子建立了強大的國家
北魏,一個號稱刻在石頭上的王朝,卻為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立下了汗馬之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偉大的王朝!
然而,她的創(chuàng)建人卻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鮮卑人拓跋珪。
中國歷史中,有一個格外沉重的時期,被史學家稱為“五胡十六國”,也稱“五胡亂華”時期。
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北方胡人部落,為了生存,他們在中國北端的森林、草原和平原之間展開了長達百年的殘酷廝殺,那時期,人與人之間除了血腥殘殺,很少有善良與和平的溫馨。
“五胡”攪得半個中國天昏地暗,但在“五胡”之中卻有個族群一支獨秀,她就是來自大興安嶺嘎仙洞的鮮卑人。
史料記載:鮮卑人在拓跋氏的帶領下,走出森林,席卷草原,邁過芒茫大漠,跨越萬里長城,憑借獵殺的天賦,拓跋鮮卑先后并吞了草原各部,打敗西燕、后秦,滅掉大夏、北涼,最終以空前的殘忍及超卓的智慧統(tǒng)一了中華北方,并建立了一個強盛帝國——北魏王朝。
公元386年,拓跋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難解的是,這個以殘忍冷酷著稱的民族卻迅速消失,今人只能在史書的字里行間尋覓到他們的信息。
但是,鮮卑人卻在一座大山的南麓留下了自己的立體形象,這座大山古時候叫作武周山,今天被稱為云岡石窟。
魏書記載,拓跋王朝的文成皇帝拓跋濬親自下詔,以自己及之前的五位帝王形象做為佛祖模樣,就此把自己的形象刻在了大山石壁。
一個把自己的血脈、精神、信仰、文化全部抹去的民族,卻不惜耗費無數(shù)人力物力,拿起鐵錘石鏨,執(zhí)著地化身釋迦牟尼,以求數(shù)千年之后也居住在冰冷的石窟,這背后隱藏著多少未解之謎?
這尊露天大佛慈眉善目,一派莊嚴與肅穆,它的原型人物就是北魏王朝的開國皇帝拓跋珪。
中國北方的草原民族有“兄終弟及”為首領傳承的習俗,公元386年,這一習俗被打破,年僅15歲的拓跋珪登上新復國的代國王位,一時間拓跋部族紛爭四起。
什翼健的代國王位就是從他的哥哥拓跋翳槐手中接過來的,這就是草原習俗“兄終弟及”,也就是部落首領死了,接班的可能是弟弟。
拓跋珪這個名字是身居代王位的爺爺親自起的,珪,在中原地區(qū)是漢人用于區(qū)別尊卑的玉器,什翼犍由于早年在長安做了十年人質,受漢人的禮儀文化的熏陶,他給寶貝孫子也起了尊貴的漢字做名字。
《晉書》記載:母親賀氏生下拓跋珪時,拓跋珪的父親已經(jīng)死于一次宮廷政變,爺爺什翼犍把兒媳賀氏招入宮中,并且使兒媳為自己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也就成了嫡親孫子拓跋珪同母異父的同胞兄弟。
對于人口不多的鮮卑人來說,繁衍后代是其第一目的,那時候,中原的儒家倫理還無法影響到這里。
鮮卑人對待戰(zhàn)俘唯有兩種方式:殺掉與奴役,對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草原部落來說,這是他們生存的一部分,戰(zhàn)俘,與他們繳獲的牛羊馬匹沒有區(qū)別。
我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周一兵先生對這種現(xiàn)象的看法是:在草原民族特有的掠奪文化背景下,燒殺搶掠被尊崇為英雄,勝利者喜歡的是牛羊馬匹,有時會把俘虜視作一種累贅,草原上流行的薩滿教祭壇中,活人是最佳祭品,就是這種文化背景,熏陶出了十五歲拓跋珪的人生起點。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出兵滅掉了鮮卑人的代國,拓跋珪的爺爺拓跋什翼健被俘,母親賀氏帶著五歲的拓跋珪開始了艱辛逃亡,母子的逃亡生涯歷經(jīng)十年。
逃亡期間,拓跋珪母子曾被獨孤部落收留,這正當“五胡亂華”北方大亂時。
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交戰(zhàn),東晉謝玄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此戰(zhàn)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并且給后人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著名成語。
由于苻堅兵敗淝水威望大減,之前被武力壓制的草原各部落紛紛脫離前秦控制。
385年8月,獨孤部新首領認為拓跋珪身份特殊終將成患,欲行殺之。
拓跋珪母子顛簸流離的十年,賀氏就像保護神護佑著兒子歷經(jīng)九死一生!他們最后逃到了賀蘭部,賀蘭部掌權者是賀氏的兩個弟弟,賀蘭訥和賀蘭染干。
拓跋珪的舅舅賀染干認為前秦滅亡之后是代國復國的機會,于是起了殺心,但被賀氏舍命阻止。
之后不久,十五歲的拓跋珪與舅舅染干反目,而賀氏說服大哥賀訥支持兒子復國,憑借賀蘭部落強大的實力,386年2月20日拓跋珪于聚會各部于牛川,宣布重建代國并改國號為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