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從清朝到民國 中國如何從東方病夫變成東亞病夫

2017-03-09 07:31:2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東方病夫”即“東亞病夫”的別稱,其他稱謂尚有“遠東病夫”、“亞洲病夫”、“亞東病夫”等,只是極少提及,與前二者不可相提并論。目前

“東方病夫”即“東亞病夫”的別稱,其他稱謂尚有“遠東病夫”、“亞洲病夫”、“亞東病夫”等,只是極少提及,與前二者不可相提并論。目前人們對“東亞病夫”多有關注,至于在近代頗為風行的“東方病夫”,則漸漸被“東亞病夫”所取代,湮沒不聞。那么,“東方病夫”在近代的流行狀況如何?它又是因何為“東亞病夫”所取代?

清末民初:“東方病夫”廣泛存在

依據(jù)目前史料記載,較早提及中國是“病夫”的是1876年1月4日《申報》所述,中國“如土耳其國,早已素稱病人”。至于“東方病夫”一詞的正式使用,學術界通行的看法是:1896年,英國《倫敦學校歲報》發(fā)表專文評述中日甲午戰(zhàn)爭,稱:“夫中國--- 東方之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痹撐挠?896年10月17日由《字林西報》轉(zhuǎn)載,11月1日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轉(zhuǎn)載了中文譯文(梁啟超翻譯)。

之后“東方病夫”問題引發(fā)輿論界的較多關注。1901年《國民報》第3期載文《東方病人》,1903年《萬國公報》第174期載文《東方病夫之伴侶》,同年秋陳天華撰文《警世鐘》,1904年8月31日孫中山之文《支那問題真解》,1907年《中國新女界雜志》第2期所載文以及詩人林棟詩《寄題劉聘臣明府耐廬》等,都提到中國是“東方病夫”。如陳天華在《警世鐘》一文中激情吶喊:“恥呀!恥呀!恥呀!你看堂堂中國,豈不是自古到今四夷小國所稱為天朝大國嗎?為什么到如今,由頭等國降為第四等國呀?外國人不罵為東方病夫,就罵為野蠻賤種。中國人到了外洋,連牛馬也比不上?!?/p>

上述之外,近代中國第一大報《申報》在1905年2月25日,1906年2月20日、3月11日、9月20日,1907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4日,6次將“東方病夫”與中國關聯(lián)起來。其中1906年3月11日《黃醫(yī)士一百零五日尅煙纖丸淺近說》、1908年11月4日《鐵世界》,乃藥品廣告,其影響可以想見。

到了民國時期,文獻材料中亦多有“東方病夫”的記載。1912年《易俗伶學社緣起》一文,1915年5月《雙星雜志》第3期刊登李涵秋的小說《愛國丐》,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號發(fā)表陳獨秀之文《新青年》,1924年3月9日瞿秋白在《民國日報·追悼列寧大會特刊》上所發(fā)表《歷史的工具--- 列寧》一文,1928年《圖畫京報》載文《怎樣才能滌此“東方病夫”之誚》等,接連提及“東方病夫”。如《愛國女學校年刊》第1期上刊登該校文科三年級學生徐如玉之文《組織運動會之起因及今后應持之態(tài)度》,文章開頭說:“我國弱國也,東方病夫之稱,久已聞于全球”?!熬靡崖動谌颉币徽Z,道破了“東方病夫”廣泛存在。再以《申報》為例,在1912-1931年間,提及“東方病夫”達83次??傊迥┟駠鴷r期“東方病夫”廣為述及。

民國中后期:“東亞病夫”取代“東方病夫”

我們在看到“東方病夫”風行的同時,萬不可忽視更為廣泛存在的“東亞病夫”。以《申報》為例,提及“東亞病夫”共計311次,其中有20次指的是《孽?;ā返淖髡咴鴺?筆名“東亞病夫”),予以剔除,剩余291次。而《申報》提及“遠東病夫”的只有10次,其他的還有“亞洲病夫”2次,“亞東病夫”1次。

總體來看,“東亞病夫”與“東方病夫”比之其他稱謂,存在得更為廣泛。單就二者而論,在1920年代末以前,準確地說,是以1927年為界,“東亞病夫”為39次,“東方病夫”則為48次,之后則天壤有別,“東亞病夫”遠遠超過了“東方病夫”。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變化?這與土耳其及其凱末爾改革有關。西方最早稱土耳其為“東方病夫”,1909年3月24日《申報》所載《論日土外交之起點》,《時兆月報》1919年第10期所載《東方病夫之問題》,均提及西方稱土耳其為“東方病夫”,1942年出版的、法國人德比臘兒所著的《今世歐洲外交史》(下卷)述及“一八七五年之土耳其”時道:“東方病夫之土耳其,近頃益見危篤?!庇诖丝芍?,“東方病夫”在近代,不僅僅指中國,也包括土耳其。不過,這種情形在1920年代發(fā)生了突變,起因在于凱末爾改革。

“現(xiàn)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在1923-1938年間擔任土耳其共和國的總統(tǒng),他力行改革,在各方面試圖使土耳其走向西方、走向現(xiàn)代,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目標。經(jīng)過他的努力,土耳其擺脫了內(nèi)部和外來的束縛,開始向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邁進。凱末爾改革不僅提升了土耳其的國力,而且導致同為“東方病夫”的我國對之刮目相看,這可從《申報》中所載國人的認知中洞悉端倪。1930年7月14日《申報》載文《土耳其新文學》曰:“預料新字的施行,必然刷新土耳其東方病夫的頹習,為她的將來引出一條光明的坦道?!睂ν炼涞奈磥恚芍^信心滿滿。

1935年4月9日《申報》載文《賀公使明日啟程赴任昨晚招待報界話別》道:前不久列強還把土耳其看作病夫,欺凌他、剝削他還不夠,千方百計的想分奪他的產(chǎn)業(yè),歐戰(zhàn)后,土耳其所處的地位,比我國今日還要危險十倍,但是經(jīng)過數(shù)年奮斗和努力之后,氣象一新,他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與列強分庭抗禮,列強對他,亦不得不另眼相看了。1938年11月12日《申報》載文《兩個東亞的醫(yī)師》,如是寫道:在東亞有兩個病夫,一是被稱為“遠東病夫”的中國,一是被稱為“近東病夫”的土耳其。同時在東亞也出了兩個醫(yī)師,一是孫中山先生,他來醫(yī)中國的病,不幸中途故世,只留著一張藥方教他的門生繼續(xù)調(diào)護;一是凱末爾,他來醫(yī)土耳其的病,經(jīng)過了他明快的手術,不但恢復了健康,而且轉(zhuǎn)成了強壯!凱末爾經(jīng)過幾年來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革新建設,使那被稱為病夫的土耳其,成了一個現(xiàn)代式的新興國家!

總之,凱末爾改革直接導致國人認為土耳其脫去了“東方病夫”的帽子,從而更多地以“東亞病夫”與中國相聯(lián)系。需要強調(diào)指出的是,在1920年代之前,“東亞”更多的是指東方亞洲,而非與西亞相對應的東部亞洲,今天我們理解的“東亞”是亞洲的局部,而在清末民初則是整個亞洲。1949年后,“東亞病夫”取代“東方病夫”,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以《人民日報》為例,依據(jù)北京人民數(shù)據(jù)庫全文檢索統(tǒng)計,提及“東亞病夫”的有388條,而提及“東方病夫”的只有4條??傊?949年后“東方病夫”幾乎被遺忘,漸漸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