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孝公死前為何一定要讓位給商鞅?
秦孝公是秦國一個偉大的君王,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秦國的繁榮和發(fā)展。他繼承父親秦獻公的遺志,繼續(xù)完成著秦獻公未完成的豐功偉業(yè)。大秦帝國當然需要一個明君,但僅憑一己之力也難以復興。于是,秦孝公廣納賢才、實施變法,至此中國歷史將被改寫。
秦孝公是個天生的政治家,說他有著杰出的政治才能并非空穴來風。秦孝公的內(nèi)心有著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的恒心和決心,秉承著復興秦國,一改秦國被欺辱的地位,他勵精圖治以期實現(xiàn)抱負。秦孝公,嬴姓趙氏,他的父親是秦國的上一任君主秦獻公。秦獻公時期,秦國的處境十分艱難,應該說在秦獻公以前,秦國的狀況一直不太好。
當初秦國只是西部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沒有人會注意到西部的這個國家。直到周天子封秦襄公為諸侯,秦國才作為一個諸侯國正式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里。他曾經(jīng)在秦穆公的主導下,變得無比輝煌,成為叱咤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又在秦穆公之后漸漸沒落,到了秦獻公這一代君王,秦國的國內(nèi)國際矛盾已經(jīng)十分尖銳了。
秦獻公是個有擔當?shù)木?,他主動挑起秦國改革的重任,積極尋找秦國崛起的機會,解決秦國的積弱現(xiàn)象,發(fā)展生產(chǎn)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又不惜忍辱負重,以割地來換取暫時的和平,以此獲取發(fā)展的機會。秦國就是這樣的東方的大國和西方的強國的威脅中成長起來的,眼見秦國的生產(chǎn)有了一定的改善,秦獻公卻撒手人寰。
秦國復興大任就落在了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身上。秦孝公跟他的父親一樣勤勉,他不忍心看著秦國的江山就這樣被斷送。21歲的秦孝公在上臺后,來不及享受帝王之位,便陷入深深的憂懼當中,如何把秦國發(fā)展起來,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公元前360年,秦國廣納賢才的消息傳令天下,各國人才紛紛涌入秦國。商鞅也就是這浩蕩大軍中的一員,秦孝公沒有想到這個商鞅對秦國的影響會如此巨大。他最后能夠得到商鞅這個人才,與商鞅自身的爭取是分不開的。當時,商鞅是魏惠王手下的謀臣,因為在魏國不被魏惠王重用,一聽到秦國招聘賢才的消息,他就立即來到了秦國。但是他的面試也不是十分順利的,他知道天下人才都與此時匯集在秦國,秦孝公未必能夠注意到自己,首先就買通了秦王身邊的人,使得他得以面見秦王。
他第一面見時,以王道來游說秦孝公,秦孝公不敢興趣聽得直打哈欠,商鞅還沒說痛快就被趕出去了;第二次,商鞅以霸道游說秦孝公,孝公仍舊興趣乏乏,商鞅的第二次面試也沒成功;最后一次,商鞅以富國強兵的道理游說秦孝公,這一次打動了秦孝公,兩人因此而暢聊幾日,從此后成為了知己。
商鞅幫助秦孝公走出了最艱難的一步,所有的罪與罰都讓商鞅一個人承擔下來了。商鞅被任用后,變法很快就波及秦國上下。他的變法承認土地是私有的,允許百姓之間的自由貿(mào)易往來,獎勵耕織,賞罰分明。這一系列措施在剛開始實施甚至在實施過程中,都受到了貴族的強烈抵制,觸及貴族利益的變法在商鞅的秦孝公的強硬手段下,還是繼續(xù)推行著。經(jīng)過變法后,秦國的國力急劇上升。
秦孝公在位24年,前338年,秦孝公病危,并最終因病去世。《大秦帝國》有寫秦孝公死前讓位商鞅,是否就是因為商鞅的政績太突出,所以秦孝公想讓位與他?《戰(zhàn)國策》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戰(zhàn)國策不可全信,孝公傳位也是孤證,《戰(zhàn)國策》這樣寫完全是為了凸顯出秦孝公的賢明和商鞅的功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