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用兵思想 派遣間諜必須有參考旁證
公元1140年,也即距今870周年前的初夏時節(jié),辛棄疾誕生于名城濟南。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zhàn)、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現(xiàn)存600余首。其間充溢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東坡齊名,史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p>
他曾進奏《美芹十論》及《九議》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前人對辛棄疾的文學成就論述充分,本文則多從軍政角度觀察辛棄疾的成就??煞Q“第三只眼看辛棄疾”。
少年英豪 初顯身手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這首簡明而意緒無窮的詞作,起筆突兀,中間一挫再挫,負手微吟一過,難免使人滲透滿腔磅礴之激憤,仿佛夜潮轟然拍擊,心緒難平,直至欄桿拍遍,淚眼婆娑?!敖窆藕蓿瑤浊О?,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今人所熟知的文學家辛棄疾,若從根本上說則是一個卓越的軍事戰(zhàn)略家,罕見的幕僚專才。即使和近現(xiàn)代的老毛奇、小毛奇置于一處,事功或因時勢而遜之,兵略則有以相頡頏。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少年時生活在金人占領區(qū),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聚集兩千能戰(zhàn)之士,投到地方軍事首領耿京的部隊,他也做了耿京的高級幕僚,即掌書記一職。他在耿京部隊所任記室一職,即是標準的幕僚。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記室也即是參軍的一種。如咨議參軍、錄事參軍、諸曹參軍一樣,他是記室參軍,襄贊軍務,位任頗重。
據(jù)史學家嚴耕望先生《戰(zhàn)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轉引,“記室之職,凡掌文墨章表啟奏,吊賀之禮則題署也?!被蛘?,記室主書儀,表章雜記等等,由其負責完成。南北朝的時候,記室參軍起草檄文,馳告遠近。
至于記室參謀的要求,“記室之局,實惟華要,自非文行秀敏,莫或居之……宜須通才敏忠,加性情勤密者?!?/p>
辛棄疾可謂標準當行的記室參軍。若在民國時代,則非陳布雷、饒漢祥莫屬。
當時他就向耿京建議部隊須向南方作戰(zhàn)略轉進。那時部隊中也有一個擅長兵略的僧人義端,此公談兵不倦,和辛棄疾是好友。他倆論述戰(zhàn)略取長補短,一時形影不離。不料此公心懷異志,一日盜取軍印逃逸。耿京以為二人既系密友,事乃棄疾唆使,欲對棄疾不利。棄疾請以三日為期,判斷義端必投金人,乃急追緝,斬其首來歸,耿京遂刮目相看。后來部隊轉移的時候,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他在返回報命的半路上得知耿京被叛逆張安國殺害,立即率領五十余人的精兵小分隊,長驅折返山東,實施一場精彩的奇襲。是日月黑風高,棄疾從海州直向濟州撲去,在五萬敵軍陣營中,將張安國綁回南宋斬首。當時金人正在狂吃濫飲,棄疾捉到張安國后還乘勢對軍營外的士兵做了簡捷的策反演說,然后縱馬而去。
“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簽判。棄疾時年二十三?!?《宋史·辛棄疾傳》)
戰(zhàn)略論文 眼光卓著
他后來到了南宋所寫的軍事論文《美芹十論》和《九議》見微知著,灼見古今。
“十論”中如審事、察情、自治、致勇、屯田、防微等篇章,指出和戰(zhàn)之間充滿偶然,種種超出常情的地方,其認識深入骨髓,就像后來的克勞塞維茨所說戰(zhàn)爭是一種藝術,但它絕不是常規(guī)藝術。辛棄疾說“虜人情偽,臣嘗熟論之矣,譬如獰狗焉,心不肯自閑,擊之則吠,吠而后卻,呼之則馴,馴必致嚙,彼何嘗不欲戰(zhàn),又何嘗不言和……此所以和無定論而戰(zhàn)無常勢也,猶不可以不察。”
他的《九議》中更論述了處于劣勢和危機當中的反攻之道,以及破解危局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冰雪聰明,智數(shù)超群,真切可用??上纤萎斁謨?yōu)柔寡斷,將之忽而解職,忽而啟用,拖踏多年后再想利用他扳回大局,他已垂老病篤,令人扼腕嘆息。
朱熹由衷欽佩,贊嘆辛棄疾頗諳曉兵事,并在著作中引用了他諸多論兵的段落。另外程泌有一篇兩千字的給朝廷的奏對,通篇引述論證辛棄疾的用兵思想。其中說道,中國之兵不戰(zhàn)自瀆是從李顯忠開始的,百年以來好幾代人了沒有人去糾正它,而辛棄疾認為,應以正規(guī)軍駐扎長江邊上,以壯國威,如果要主動北伐,則必須征集邊疆土人加以精強訓練,因為邊區(qū)地方的人從小騎馬射劍,長大后或馳騁或攀援,體力非內(nèi)地人可比。至于當時江南一帶水田里做工的農(nóng)民,好像對戰(zhàn)斗的場面非常懼怕,很難訓練為進攻的先頭部隊。邊疆的壯兵招來以后,要單獨分成多個小團體專門訓練,不要和官軍混雜在一起,一旦混雜其戰(zhàn)斗力又要大打折扣了。官軍習性,一有警報就彼此相推,一有一點小功勞大家都去爭搶。
部隊構成,雷海宗先生以為,欲振興武德,必實行征兵制,征召良民當兵,尤其是一般所謂的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當兵,方可使中國臻于自主之境(參見《中國的兵》)。
此說自然是不錯,但兵要自立,須賴國家政體上軌道,使國民為公民,有其權利保障制度,這時的兵源,應無謂良民、刁民,因為在一個專制社會,就算大量良民入伍,兵的問題看似解決,但剩下不少的刁民、惰民,必因天性、生存滋生事端,豈非社會之禍?
這個問題,筆者較服膺呂思勉先生的論斷,他說,募兵之制,雖有其劣點,然在經(jīng)濟上及政治上,亦自有相當?shù)膬r值。天下奸悍無賴之徒,必須有以銷納之,最好能懲治之,感化之,使改變性質(zhì)。只有在營伍之中,約束森嚴,或可行之。
他們性行雖然不良,然若能束之以紀律,則其戰(zhàn)斗力,不會較有身家的良民為差,或且較勝之(參見《中國文化史·兵制》)。
此說實有灼見,近年美國電影,表現(xiàn)越戰(zhàn),及非洲平亂,多有敘寫囚徒、服刑者,犯禁者、有案在身者,性情桀驁不馴者,搏命突擊,其鋒銳不可當。此類人物往往“能打”,使人刮目相看,可證呂先生觀點之明睿。
自然,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段,統(tǒng)率此類人物,必待心胸博大、手腕超卓之將領,能從心理上使之征服,此事又屬可遇不可求。
辛棄疾正是這樣不可多得的軍中帥才。
辛棄疾在此指出了中國部隊的致命弱點,顯然他力主編練特種部隊,他從根本上重視士兵的來源和構成,其著眼點在成份純潔決定其戰(zhàn)斗力。辛棄疾也極為重視諜報和情報的意義,他又對寫奏對的程先生說,情報間諜是部隊的耳目,勝負的關鍵和國家的安危都與它有關。他拿出一塊錦緞方巾給程先生看,上面都是敵人的兵馬數(shù)量、駐扎的地方,還有大小將帥姓名,這些情報的來源費了四千貫錢。他自己解釋說,派遣間諜必須有參考和旁證,即不能是孤例,這樣的情報才可能真確而非欺詐,顯然他考慮周詳,注重情報的質(zhì)量,講究單線、復線的真實性。
南宋當局優(yōu)柔寡斷勉強出師和金人作戰(zhàn),結果是一敗不可收拾。這位程先生說,在大戰(zhàn)的兩年多前,辛棄疾就貢獻了他種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可是沒有真正加以運用,結果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當時招兵買馬也毫無策略可言,正規(guī)軍和民兵混雜不分,結果在敗退中還互相砍殺。另外負責警備點燃狼煙的士兵,一聽到警報丟下工具就跑,導致部隊倉皇迎戰(zhàn)。
辛棄疾所擔心而要從根底上改變的軍事頹勢,其實到了近現(xiàn)代,還有一次觸目驚心的重演。那是劉文輝的軍參謀長巴人先生所回憶,時在1934年,西康又發(fā)生一次內(nèi)戰(zhàn),那是西康土人先向劉文輝發(fā)起進攻。主戰(zhàn)場是在甘孜一帶?!安灰】茨切┪骺低寥瞬欢畱?zhàn)術,他們起初的來勢很兇,一開始就用人海戰(zhàn)術,成千上萬的騎兵,繼續(xù)不斷地向余如海旅長所部進攻,余旅僅有四千之眾,人數(shù)上已經(jīng)處于劣勢,加以受到奇寒氣候的影響,以徒步之師,迎擊頑強的土人騎兵,只有招架,無法還手?!?巴人《我隨劉文輝在四川打內(nèi)戰(zhàn)記往》,1968年《春秋雜志》總第253期)隨后余旅大部分退至道孚一帶,增援趕到,才算穩(wěn)住了陣腳。趕緊改變戰(zhàn)略,對土人騎兵因采取夜間火攻的方法,對方于損折之下,騎兵面對火攻,已不能發(fā)揮作用。
建軍實踐 踏實精進
辛棄疾事業(yè)起步雖為參謀、幕僚出身,但其膽氣絕倫,文學、軍事天才并重。他的兵學思想的深度或不在戚繼光之下。南宋當局,若能依為柱石,大勢或當逆轉。
辛棄疾文名盛極,其余皆為所掩。實則他是不折不扣的軍事思想家,戰(zhàn)略家,行動家。在戰(zhàn)術方面善出奇計,善出奇兵予以奇襲,他制造的行動總是干凈利落發(fā)揮戰(zhàn)斗效能。奇襲的成功,其間包涵他一系列的戰(zhàn)力培育,征兵、訓練編程、意志灌輸、單兵戰(zhàn)力、協(xié)同作戰(zhàn)、進擊速度、基地建設,他都舉重若輕予以導成。
此種奇襲頗有現(xiàn)代美軍小股特戰(zhàn)群的味道,高度的智勇膽力渾然一體,取得出乎意表的戰(zhàn)果??上线w派到多個地方服務,頗受掣肘,未能在中樞力行反攻之計。
他具有編練特種部隊的能力、心力、智力,并很快產(chǎn)生高度的行動運作效果。無論在古在今,都是不多見的。
他所編練的部隊所用武器,包括防御和攻擊都較那個時代各方部隊有所改進創(chuàng)新。
辛棄疾在四十歲的壯年,到了湖南,任湖南安撫使,稍有獨當一面的事權,他就開始編練軍隊,招募農(nóng)家精壯子弟,成立步馬組合的飛虎軍。史稱“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彼诤暇幘毜娘w虎隊,所用戰(zhàn)馬,專門從廣西邊地輾轉購來,這種千挑萬選之良種邊馬,驃悍耐戰(zhàn);步兵精銳兩千人,騎兵五百人,協(xié)同依托作戰(zhàn),平時注重實戰(zhàn)訓練,預設實戰(zhàn)推演,強調(diào)快速作戰(zhàn)。不久已建成一支極為罕見的攻擊型基干部隊。他在各種人事糾紛中左推右擋,盡量將掣肘化解到最低,辛苦經(jīng)營將此部隊保持了很長時期。
辛棄疾的軍事地理、戰(zhàn)略眼光,是以編練特種部隊、建立能戰(zhàn)之旅為依托的,絕非劉斐之類第五縱隊紙上談兵虛應故事所可比擬。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辛棄疾名作《九議》的前言,則在“戰(zhàn)者,天下之危事;恢復,國家之大功”的原則之下,舉出左、中、右各派的典型言論,以及其心理背景。彌漫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高明戰(zhàn)略表述。
辛棄疾的兵學實踐在其辦理馬政一事上最能見出他的良苦用心。
蘇洵批評宋代政治弊端,深中肯綮,“政出于他人,而懼其害己;事不出于己,而忌其成功?!?《上富丞相書》)
這也是辛棄疾所處的時代悲劇所在。
宋時兵制,呂思勉先生說,兵力逐漸腐敗,宋代初起,兵力為二十余萬,太宗末年,增至66萬,至仁宗時,西夏兵起,乃增至125萬!真是可怖。
這只是毫無意義的數(shù)量的增加,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訓練毫無,指揮稀爛。帶兵之人,渴盼兵力增加,乃是為了克扣軍餉以自肥,役使兵員以圖利。為了養(yǎng)這些不中用的兵,國家賦斂之重,達致極點。宋代南渡之初,情形是軍旅寡弱,包括較為強大的御前五軍,如岳飛的同僚劉光世,在其人死后,部隊瞬間即叛降偽齊。
宋代還有制約國家梁棟的,那就是外患之下的結黨營私。起初的動機無論好壞,是否純粹,到后來都變成意氣與權力的競逐。大家寧可誤國,也不肯犧牲自己的意見與臉面,當然更不肯放松自己的私利。
專制扭曲人性,戕害人性,也對國運實施事實上的破壞。并非中國無人,而是結構性弊端,佛也救不得。
辛棄疾沒有更大的天地供他洪波涌起,譬如他的養(yǎng)訓軍馬策略,就毀于一旦。
在北宋時期,馬政已經(jīng)紕漏不修,王安石對癥下藥有所政策調(diào)整,但也和他的青苗等法一樣,走入末路,使老百姓大起反感。軍馬用于沖鋒陷陣,民馬用于托運貨物,兩者竟被王安石混淆,如馬病死,還要老百姓補償,于是民間大起反感。
除了這些,還受到皇權專制政體固有弊端的打擊影響。
本來呢,大的框架和議事規(guī)則定下來后,操作的爭論無傷大雅,論辯還有利擇善而從。而在專制之下,名堂就來了,歧路就多了。于是民生經(jīng)濟大受制約,精神空間幽閉,這樣的人間世,還會有什么生機呢?
民初野史氏的《烏蒙秘聞》說是專制厲民之習,乃是一種妄自尊大,污吏擅作威福,對蠻族外人更是淫虐蹂躪,不逮牛馬。而蠻人亦非木石,一有警覺則激而生變?!斗冻纱竽曜V》引宋人筆記說當時朝廷征收戰(zhàn)馬,“然官吏為奸,博馬銀多雜以銅(與蠻人交易),鹽百千為一春……所贏皆官吏共盜之,蠻覺知,不肯以良馬來,所市率多老病駑下,致能(范成大)為約束,令太守……增足鹽畚……”。
辦理馬政 快速作戰(zhàn)
辛棄疾就要在這樣的時空中掙扎。他對軍馬的作用認識極為深透。在那時,戰(zhàn)馬的作用相當于今之戰(zhàn)車、坦克,古代胡漢戰(zhàn)爭都用馬隊,北方地勢平坦,如欲逐鹿中原,馬隊極端重要。辦馬政有如聯(lián)合勤務中最為重要的一端,辛棄疾又是北伐的力贊者。
訓練特種攻擊部隊正是辛棄疾對北宋軍政弊端的反撥。北宋軍事訓練極不得宜,到宋仁宗時代,征召農(nóng)民訓練為兵,保甲制度實施后,禁令苛刻,訓練時間與農(nóng)忙沖突,而不去調(diào)整,武器又須民間自行購置,種種弊端,農(nóng)民大為反感,有自己錐刺眼睛致盲者、有自斷其臂膀者,有自毀肌膚者,目的皆為逃避兵役。而王安石等輩不知此,仍梗著脖子說,“自生民以來,兵農(nóng)合一”,就尋常道理來看,他的話沒錯;問題是這些民兵,保衛(wèi)自己幾里左右的家園尚可,如是大型野戰(zhàn)或特戰(zhàn),那就只有丟盔棄甲了。
辛棄疾的特種騎兵觀念和實踐,即是要建立一種快速反應部隊,一者可以隨時用于進攻和防御,一者具有威懾力,也便于調(diào)動;另外,也可視需要在重型和輕型部隊之間轉換,有利于補給的迅速獲取。
甚至他的詞作,多有速度與火力心理的投射,諸如“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皆是。
抗戰(zhàn)期間,九戰(zhàn)區(qū)幕僚長、兵學家趙子立說過,“當然運動中的部隊比占領陣地的部隊容易打”,意味等到敵人立足已穩(wěn),就要麻煩得多。而要打擊運動的敵人,則己方必須具有更為迅捷的運動速度,辛棄疾訓練特戰(zhàn)部隊的心曲實即在此。
辛棄疾所力求達成的軍事攻擊的硬實力,如能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淵然融合,則軍事實力也可轉換為一種軟實力,它可以展開演習、嚇阻、幫助沖突地區(qū)撤離非戰(zhàn)斗人員、實施人道主義和災難救援等等,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不是脅迫手段得到所期望結果的能力。
軍政思想 恢宏博大
他的名作《九議》,密布歷史的經(jīng)驗,地理的考量,現(xiàn)實的對策。軍事的作用經(jīng)緯交織,貫穿其中。
他比較敵我雙方兵力配置戰(zhàn)斗力差異,說明優(yōu)勢與劣勢,在不同形勢下的轉換。提出對策,應以多種辦法分散敵方的兵力達到牽制的目的。其中須以深遠之計迷惑對方,使其首尾多處難顧,然后擊其首腦要害,再進擊其腹心,使之解體。
偵察權衡,明虛實緩急之勢,因前述南北方人的體力差異,糊里糊涂的硬碰硬無異于“驅群羊以當餓虎之沖”,所以,不能以力搏力。
《九議》第一節(jié)指出了政治上的小矮人居間操作,而導致國家的不幸。他說,設使國家政治上軌道,則恢復北伐并非萬難,甚至可說是簡單的事體。但要事情變得簡單,前提必須是政治的得體,如果“言與貌為智勇,是欺其上之人,求售其自身”,那就一切全瞎了。第二節(jié)則說在政治上軌道的前提下,軍事也不是那么復雜的,只要掌握縱橫變化不拘一格就把握大概了,“大要不過攻城、略地、訓兵、積粟、命使、遣間,可以誑亂敵人耳目者數(shù)事而已……譬之弈棋,縱橫變化不出于三百六十路之間?!?/p>
《九議》的前言,則在“戰(zhàn)者,天下之危事;恢復,國家之大功”的原則之下,舉出左、中、右各派的典型言論,以及其心理背景。彌漫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高明戰(zhàn)略表述。
稼軒的《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說明長江作為軍事險要,必須是在憑藉兩淮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長江隔離中國分成南北,從來“未有無兩淮而能保江者?!眱苫吹貏菥d延千里,勢如張弓,敵騎一旦撲到長江沿岸,東趨西走,如在弓弦,蕩然無慮。但能在其中予以截斷,則其東西不能相顧,而其北來之兵,則如行走弓背,道路迂遠,懸隔千里,勢不相及,消滅他們就好辦得多。古之善用兵者,輒以常山之蛇作比喻,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這是強勢狀態(tài),但就兩淮形勢而言,如果以精兵截斷其中,淮中即是其身,若斷其身則首尾不能相救。
他的這段論述,在后來的歷史中曾經(jīng)多次重現(xiàn)。
明朝的純文人,系指揮家,謀略家,軍事與戰(zhàn)術的具體措置在其次,主要是靠常識打仗,靠設計打仗,譬如于謙,在英宗被俘后,他和蒙古的也先大戰(zhàn)于北京,都是幾十萬人的大會戰(zhàn)。熊廷弼、洪承疇、袁崇煥都是書生,也是指揮大軍作戰(zhàn)的主帥,王陽明在江西剿匪作戰(zhàn)總是靠出其不意取勝。
可辛棄疾有所不同,辛棄疾是戰(zhàn)術家,也是戰(zhàn)略家,是謀劃者,也是操作者。他可以沉靜制定戰(zhàn)略,也可親自驅動雷霆之怒。
辛棄疾的所有用心,都在表明,他要以強軍固民的方法來消除籠罩在頭上的掠奪、奴役和屠殺?!耙詰?zhàn)去戰(zhàn),以刑去刑”,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用刑法消滅刑法,用暴力消滅暴力。從而迫使北來的強敵逐漸放棄血腥的暴力壓迫。他孜孜矻矻所作軍備努力,涵蓋臨事須當機立斷,不要姑息的疑問,隨時隨事予強橫掠奪者以正義的制裁,如此,來侵者方有可能知難而止,不敢輕予啟釁;否則彼必以為人盡可欺,由暴力威逼而走入瘋狂,利令智昏,忘卻本來,只要閣下的土地一天不盡,他的欲壑永難填滿。
他做建康府通判之際,湖湘一帶盜賊蜂起,棄疾悉平之。不過他對盜賊起來的原因思索極深。他上奏疏分析之,皇帝也被他說得點頭稱是,棄疾說,“……田野之民,郡以聚斂害之,縣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盜賊以剽奪害之,民不為盜,去將安之?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今年剿除,明年鏟蕩,譬之本焉,日刻月削,不損則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盜為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后來在江西做官,拯救民間饑荒,他也有不同尋常的平衡借貸之術,使騷亂危機瞬間化險為夷。
此間充溢罕見的慧眼卓識,以及智識者的道德良知。政治的眼光、行政的手腕,處理危機的才干,都是如此的妥貼高明,可欽可佩。談到地方建設諸要端,關鈕細節(jié)的處理,閃爍人性真善的不滅光輝,他披瀝以道,具泣血之誠,我輩后人,也讀得淚眼婆娑,恨不能乘霍金所說的時光機器,回溯十二世紀的南宋,共與辛公,浮一大白。
晚年賦閑 令人嘆惋
至于他的為人與交際往還,“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nèi)知名士。”辛棄疾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剛拙自信被奸人彈劾而去職,卜居上饒。此后廿年間,他曾短時間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剩下的時間都付諸鄉(xiāng)居生涯。
柳亞子在他的《沁園春》詞中寫道:“才華信美多嬌,瞧千古詞人共折腰,看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艷想濃情著意雕。”這可以說是想當然的小看前賢。辛棄疾把欄桿拍破,無人會,登臨意。他的牢騷,充溢家國陸沉,干戈春秋的深沉感慨。其中更有戰(zhàn)略要素被擱置、被打壓的扼腕之痛,將其戰(zhàn)略思想解為牢騷,顯系盲人摸象、蒙昧臆測。
辛棄疾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詞作,繚繞揮之不去的愁緒,把欄桿拍遍的悲涼。此皆帝制社會的污糟所致,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操縱在見風使舵毫無原則的三流小人手中,他們縱歌于漏舟之中,痛飲于焚屋之內(nèi)。內(nèi)耗兇險固執(zhí),對付外來侵迫一律的軟骨頭,像沒有脊梁的海蜇皮。辛棄疾這樣的戰(zhàn)略家,只能灰頭土臉,處處丟分了。哪怕是優(yōu)游的清興,也被愁緒包裹,正如《鶴鳴亭獨飲》所說“小亭獨飲興悠哉,忽有清愁到酒杯。四面青山圍欲合,不知愁自哪邊來?!比欢?,僵化的構架攜帶對人本的殺滅、對人性的毀傷、對才俊的構陷,群小洶洶,志士悲梗,內(nèi)在的消耗猶如基因,隨著辛棄疾們的投置閑散,無端見疑,南宋的國祚也逐漸走向了盡頭。
在最近出版的《中國夢》一書里,劉亞洲將軍撰寫的序言里,提到中國未來的目標,有云“沖刺世界第一,決賽冠軍國家,開辟中國時代,創(chuàng)造無霸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辛棄疾的戰(zhàn)略思想,仍能給今天的我們提供足夠的精神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