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重臣曾國藩致命的性格弱點 愛生悶氣源自其母親

2016-12-01 09:14:4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曾國藩家書到底是寫給誰看的?當然是寫給家人看的。然而,在風云變幻的晚清時代,作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負的不只是一個家庭,還有一方軍政

曾國藩家書到底是寫給誰看的?當然是寫給家人看的。然而,在風云變幻的晚清時代,作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負的不只是一個家庭,還有一方軍政局面,因此,對老曾家書的解讀也會往上延伸,例如有觀點認為他的家書是寫給咸豐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態(tài)。

然而,筆者認為,老曾的家書是寫給自己看的,是為緩解壓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聲,不是用來嚇鬼的,而是用來給自己壯膽的。

都知道老曾的勵志名言:“打掉牙齒和血吞?!笔芰舜煺酆臀桃豢跉?,以后爭一口氣。這是從正面解讀,然而,凡事看兩面,在忍氣發(fā)奮的同時,卻也是在積累情緒垃圾,埋頭生悶氣。隱忍而爭氣的人,往往是喜歡生悶氣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從曾媽媽這一代人分析開來。老曾的母親姓江,在娘家過得衣食無虞,嫁到曾家,在經濟上卻很不如意。這江太性格好強,因此喜歡自己給自己壯膽,“好為自強之語”。嘴硬的同時,生過不少悶氣。

而曾爸爸是個性格懦弱的人,經常被曾爺爺訓斥,估計也生了不少悶氣。

曾爸爸和曾媽媽性格方面的一些負面因素,對曾大哥還是有消極影響的,曾國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書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辦理軍務,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親大人指腹示兒女曰:‘此中蓄積多少閑氣,無處發(fā)泄’。”可見老曾受父母影響,是個愛生悶氣的人。

老曾這人本性是爭強好勝的,但他喜歡表現出溫良恭儉讓的姿態(tài)。大家都不傻,你喜歡裝,總有人戳破你。例如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湘軍攻克武漢,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實權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撫,有了一方的財權和人事權,手里還有兵,應該得瑟了吧?

然而,老曾想得挺遠,一則覺得正在戴孝,二則覺得要顯擺謙遜的美德,于是上書向朝廷辭官。本以為咸豐皇帝會表揚一番,沒想到咸豐是個聰明人,一道諭旨戳破老曾的假謙虛:“朕料汝必辭?!蹦愣亲幽屈c小九九我知道,辭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過尚小,違旨之罪甚大,著嚴行申飭”,直接罵曾國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質很嚴重——抗旨不遵。結果既要免官,同時還要嚴肅批評。這是咸豐給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評你還能回嘴嗎?悶氣是生定了。

曾國藩對自己平生受的悶氣有一個總結,我們看日記:“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痹庥龅亩际峭倭R,在京城被權貴罵,不能還嘴;在長沙被綠營兵罵,還是不能還嘴,還嘴就必死無疑;在江西籌集糧草,像叫花子一樣被人罵,又是不能還嘴。

老曾都忍了,禍是沒惹了,但氣卻上來了,一層層堆積在心里,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國藩自個的心聲為證:“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慪氣了,不說,只管忍,這明擺是在生悶氣,多壓抑,多難受啊。愛生悶氣的他,該怎么排遣?如何將其轉化為正能量?

受了氣,說不得,只能“徐自圖強”,圖強是長遠的事,但眼前的情緒總得有個疏通的管道,老曾在這個時候就得依靠文字了。

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曾國藩被咸豐痛斥“好名”,老曾的情緒就在當年九月寫給四個弟弟的家書中宣泄了出來,他是這樣寫的:“人之好名,誰不如我?”大家都好名,誰都跟我一樣,明明就是針對咸豐的批評而寫的,傾訴心中委屈。但總不能在家書中抱怨萬歲爺吧?

于是自我解釋寬慰一番:“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

皇上罵老曾“好名”,老曾心里難堪,但從辯證的角度一想,老曾我有了美名,必定有人因此承受罵名,原因很簡單,你的能耐顯示了別人的無能,相比之下,人家比我老曾更難為情。老曾在家書里,這么一比較,心里也就釋然了。接著,老曾上升到人格修養(yǎng)的程度:“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而已。”

以后一定謹慎謙虛,把尾巴藏得更深。緊跟著又化為對以后工作的憧憬:“能速將江面肅清,蕩平此賊?!蹦軐㈤L江水面的太平軍肅清,平定這場兵亂。心中的不確定感消除了,也就是不怕了。

本來被皇上罵了一通,心里發(fā)虛,可這么一寫,怨氣散了,辦法找到了,自己給自己壯膽,不怕了??梢娎显募視δ芎艽?,既能化解悶氣,又能提升品質。

你煩惱什么,就寫出來,把它文字化、物質化,置放在你的眼前,成為一個可以客觀觀察的對象,也就是說將主體客體化,從“只在此山中”到“旁觀者清”,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如果自說自話,可能起不到排遣的作用,但如果是面對自己的家人、晚輩,要擺出兄長和家長的架子來教育他們,那肯定要植入正能量,找到解決悶氣的法子,于是不知不覺中升華了自己的牢騷,在變成家人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克服了自己的恐懼。

曾國藩在江西,飽受同僚欺凌,他帶的兵也是受氣包,咸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信中,老曾哀嘆自己的團隊“每次上城,必遭毒罵痛打”,但自己畢竟是大哥,在向弟弟們傾訴煩惱時,總得給弟弟們一個好榜樣,于是清醒地指明自己應有的態(tài)度:“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軍事之萬有一濟。”

對待侮辱,只有忍著不吱聲,把業(yè)務干漂亮才是王道。

利用家書也可以幫自己傳達愧疚和抑郁。老曾一生最不痛快的是在江西,咸豐七年(1857年)他給弟弟的信就提到:“余在外數年,吃虧受氣實亦不少,他無所慚,獨慚對江西紳士?!崩显诮魇芾В诩灏娟P頭,他老爸的死幫了他的忙,他借著奔喪守孝一溜煙走了。

好幾年后,老曾這塊心病難去,便借著向正在江西當官的弟弟寫信,表明自己的內疚。得罪一個省的精英,心里肯定發(fā)虛,有這封家書傳達,也算是給內疚的自己壯一下膽。

家書既給老曾自己壯膽,也給親人壯膽。曾家兄弟自攻破南京,天下以為湘軍橫行無對手,還沒緩過勁來,卻又殺出一對頭——捻軍。

這支機智英勇的北方騎兵隊伍打得曾氏兄弟摸不著北,連續(xù)喪師失地,朝廷對此甚是震怒,下旨痛罵老曾的弟弟曾國荃“調度無方”。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深夜,老曾寫信給弟弟壯膽,提出他的處世名言:“打掉牙齒和血吞?!彼J為弟弟被捻軍大敗,“頗有打脫門牙之像”,他建議弟弟“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p>

同治六年,在表弟戰(zhàn)死的情況下,又給弟弟寫信,勸導他此次戰(zhàn)敗是“天之磨練英雄”,要“咬牙勵志”。

這番話表面是給弟弟壯膽,其實也是給自己壯膽,弟弟打敗仗受處分,他老曾能沒事嗎?當然,要給弟弟壯膽,自己得有料,他列舉歷次失敗受辱的教訓,然后跟弟弟說:沒事,哥不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嗎?

曾國藩的家書,其實是將自己的恐懼、煩惱和壓力文字化、物質化,在訓導子弟的同時,也訓導了自己。所以,曾國藩的家書,也是寫給自己看的。

曾國藩總歸是愛生悶氣的人,雖然這種脾氣造就他的隱忍和奮發(fā),但也對他的身體造成殺傷,尤其是晚年處理天津教案,“外慚清議,內疚神明”,活活憋氣病死。吞進去的氣,很有可能一天變成身體上的東西。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