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眼里最有水平的皇帝是堯帝!有何原因?
在他眼里,堯帝最有水平,因而是所有皇帝的學習典范。他欣賞堯帝什么呢?置諫鼓,立謗木,虛心納諫,讓提意見的人當面擊鼓,還可以在意見簿上留下真姓大名。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是乾隆親自抓的一項文化重點工程。記事上自伏羲氏,下至明亡,是中國古代史籍中記事時間最長的一部史書。因為親自抓,于是抓得細,據(jù)說,書每成一卷都要抄好進呈御覽,乾隆極負責任,留下了一千九百多條批注,十五萬字之多,內(nèi)容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在他眼里,堯帝最有水平,因而是所有皇帝的學習典范。他欣賞堯帝什么呢?置諫鼓,立謗木,虛心納諫,讓提意見的人當面擊鼓,還可以在意見簿上留下真姓大名。一個人、一個政府,無論做什么,聽取意見大概是最主要的。乾隆讀書廣泛,但也有重點。他的重點自然是那些和他擔當一樣角色的皇帝們。
他是以欣賞的角度看李世民的。
他對唐太宗有如下的評價:一是唐高祖李淵沒水平,如果他將李世民選為太子的話,就不會有玄武門事件。要是李建成繼位,那么,乾隆斷定,唐也脫不了隋的命運,絕對短命,所以責任還在唐高祖;二是李世民盡管目的正確,但達到目的的手段卻有違做皇帝的職業(yè)道德,要是人人都像他這樣(后來明成祖確實學他的樣子),那整個社會豈不是亂套了?
因此,他對唐太宗也就比較挑剔。我們僅舉李世民想看起居注的故事,看看乾隆的反應(yīng)。貞觀年間的一天,李世民對褚遂良說:你負責記錄我的言行,你都寫了些什么啊,我能看看嗎?褚答:這個恐怕不行吧,我們史官有規(guī)矩的,好的壞的都要記下來,這樣和您說吧,這也是一種監(jiān)督,因為要傳下去給后人看的。李世民明知故問:我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你也要記下來嗎?褚答:這個當然,這是我的職責所在!這時,邊上的黃門侍郎劉洎插嘴:即便褚遂良不記下來,天下的人也都記著它呢。自然,李世民不死心。有一天,他又對監(jiān)修國史的房玄齡說:我想看一下國史,了解我以前做過的不妥當?shù)氖?,作為今后的教訓,你拿來給我看一下。房真的很為難,皇帝想看一下國史,有錯嗎?
可是,李世民明明是想打擦邊球嘛。怎么辦呢?李世民的這個心事,估計整個唐朝的干部群眾都知道了。這時,諫議大夫朱子奢開始行使他的本職權(quán)力了:您好不好其實自己應(yīng)該知道,您看一下起居注也不會造成什么損失。但是,您想過沒有,如果把這個規(guī)矩傳給了后代的子孫們,有的人就會掩蓋自己的錯誤和短處,那時,就會有史官被誅殺,那么,哪個人還敢直言呢?千百年后,這些記載還怎么能說得上是真實可信呢?也許是有心結(jié),李世民在這件事情上很固執(zhí),一定要看,非看不可!房玄齡他們絞盡腦汁,真要看,他們不執(zhí)行,都要死,那么,就讓他看吧,但是,全本絕對不能給他看的。于是,李世民看到的國史是刪節(jié)后的。
乾隆對此的評論,倒也沒有長篇大論,大意是說,我們做皇帝的,有意想不到的贊美,也會有求全責備的毀謗。
對于和李世民同樣類型的皇帝,乾隆基本上是同一個態(tài)度。趙匡胤陳橋兵變,對這種黃袍加身取得天下的手段,乾隆極不贊同,對杯酒釋兵權(quán),又多為贊賞,但他是從英明決斷、勇敢有為這個角度來分析的,并不像有人評論說宋太祖耍的是雕蟲小技。乾隆這樣辯證分析:就取得政權(quán)的方式看,是下三濫;就治理政權(quán)的手段看,是大智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