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敏感地帶千萬別隨意亂摳
人體什么敏感地帶千萬不能隨意亂摳呢?很多人都有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壞習慣,比如,摳鼻子、挖耳朵等行為,那么,你知道摳鼻子的危害有哪些呢?掏耳朵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體面部三角區(qū)是公認的敏感地帶,這地方可千萬別亂摳,亂摳的危害可大了,下面這位女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來看看吧!
隨意摳鼻挖耳竟引發(fā)丹毒
李女士最近臉上紅腫,還起了水泡,開始以為是帶狀皰疹,用了抗病毒藥物幾天后還是不見好轉。沒幾天,李女士發(fā)燒38℃,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是顏面丹毒。
原來李女士平日有挖鼻孔的習慣,丹毒發(fā)作的原因是鼻黏膜破損后,導致細菌進入引發(fā)丹毒。醫(yī)院皮膚科主任說,不少人有沒事?lián)副强住⑻投涞穆?,這往往是造成顏面丹毒的常見誘因。
特別是夏季,高溫天氣空氣濕熱,容易發(fā)生皮膚細菌感染引發(fā)丹毒。夏季勤洗澡、勤換衣被,改掉摳鼻挖耳的不良習慣,出現(xiàn)足癬瘙癢切忌用手抓撓可以有效預防丹毒。
鼻腔和耳廓有完好的防御屏障,自衛(wèi)能力很強,病菌不易侵入。人的手上平時沾染著很多細菌,摳鼻孔、掏耳朵極易損傷鼻腔黏膜、耳廓皮膚,病菌進入破損處,就會引起丹毒等感染性疾病,嚴重時,病菌通過面部血管侵入顱內海綿靜脈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丹毒雖以“毒”命名,卻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癥。
丹毒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常見于小腿和頭面部,臨床上發(fā)生于小腿的占多數(shù),而且多見于足癬患者;面部次之,常見于摳鼻患者。丹毒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出現(xiàn)界限清楚之片狀紅斑,顏色鮮紅,有灼熱感、腫脹明顯,伴局部疼痛,中間較淡。
皮膚表面的紅腫還會迅速向四周蔓延,此時人體會伴有高熱畏寒及頭痛等癥狀。少數(shù)癥狀嚴重的患者甚至還會因丹毒而引發(fā)腦膜炎、急性腎炎、皮下膿腫,甚至敗血癥,最終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丹毒的病情發(fā)展迅速急驟,須及時發(fā)現(xiàn),盡早確診,以免延誤治療。初發(fā)患者如能應用藥物及時治療,多能迅速控制急性發(fā)作。但對反復發(fā)作的患者而言,用藥后局部暗紅、腫脹、疼痛等癥狀多不能明顯減輕。
并且藥物的耐藥性也會隨著抗生素的使用而發(fā)生變化,耐藥菌株呈上升趨勢,給治療增加了難度。
特別提醒丹毒患者,在治療丹毒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基礎疾病的治療,如糖尿病、足癬、營養(yǎng)不良及腎臟水腫這些基礎疾病,才能有效控制丹毒反復發(fā)作。
手摳耳朵,當心外耳道炎
有一些市民因為經常用手摳耳朵,導致耳內奇癢,局部出現(xiàn)流水、流膿等癥狀。醫(yī)院專家介紹,用手或者金屬耳匙掏耳朵,起初覺得很舒服,但后來發(fā)現(xiàn)越掏越癢,最終可能會導致一些外耳道炎等疾病的出現(xiàn)。
外耳道炎以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可能與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有關,頻繁挖耳是常見的誘因。應對外耳道炎,要減少抓癢挖耳等刺激,特別是少用金屬掏耳器,以免劃破出血。
要少食魚蝦蟹等高蛋白飲食和容易致敏的物質。此外,一旦出現(xiàn)流水、流膿癥狀,要及時就診,在專家指導下規(guī)范使用藥物治療,以防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常摳耳,大爺患外耳道乳頭瘤
今年70歲的丁大爺一直身體都很硬朗,但醫(yī)院的一份檢查報告,卻讓他傻了眼?!拔矣植怀闊熡植缓染?,怎么會得癌癥?”經過對老人生活習慣的梳理,醫(yī)生幫他找到了原因——經常挖耳朵。
原來,丁大爺很喜歡掏耳朵,時不時就會到公園、茶館找人掏一掏。他的耳道因經常受刺激,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曾三次手術切除。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凈,沒經過消毒處理,很容易傳染疾病,耳道皮膚難免有損傷,易感染病毒、細菌,甚至于梅毒。
醫(yī)院1年多先后有6例以“外耳道乳頭狀瘤”收治的住院患者,病檢結果為尖銳濕疣,年齡從45歲到80歲不等,這些人大多具有喜歡挖耳朵的壞習慣。很多老年人喜歡掏耳朵,掏不干凈,反復刺激,耵聹越來越多,耵聹栓塞,把外耳道鼓部破壞了。
盤點不好的用耳習慣
耳朵是人體重要的器官,然而,卻有不少人忽視了耳朵健康,有的人愛長期掏耳朵,有的人愛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有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聽力篩查。
在耳鼻喉科醫(yī)生看來,很多我們不經意的小動作,實則隱藏著大風險。比如經常錯誤地摳耳朵,不僅不能起到清潔效果,反而可能導致聽力受損甚至發(fā)生癌變。
此外,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煲電話粥等壞習慣,對聽力也是一種慢性傷害,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減少不必要的挖耳朵次數(shù)
“耳屎”可防止霉菌等感染,并黏住進入耳道的灰塵等,還可防止小蟲接近。
另外,“外耳道乳頭狀瘤”雖屬良性腫瘤,但術后極易復發(fā),多次復發(fā)后,極有可能轉變?yōu)閻盒阅[瘤,惡變率為2%,因此最好減少掏耳朵的次數(shù)。
不要用手指掏耳屎
為了方便,人們耳朵癢癢往往順手就開始掏耳朵。其實這樣做對耳朵的保護非常不好,可能會引起中耳炎甚至失聰。
耳膜是很脆弱的,耳道也是擁有自己的生態(tài)的,耳屎的特殊味道也能驅散小蟲。人在咀嚼的時候會自行排出多余耳屎。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huán)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fā)炎、潰爛。
有的人掏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發(fā)展成中耳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
此外, 掏耳朵過頻,會刺激耳道皮膚,容易誘發(fā)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于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但切除后極易復發(fā),多次復發(fā)甚至可能轉變?yōu)閻盒阅[瘤。
看了上面的介紹,你還敢亂掏耳朵嗎?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說說摳鼻子的危害有哪些呢?
摳鼻子是健康惡習
耳鼻喉科主任醫(yī)師介紹,鼻屎其實就是鼻腔的分泌物。人體鼻腔黏膜上的腺體日常會分泌一些用來保護、濕潤鼻子的分泌物,當分泌物干燥后,就形成了鼻屎。而鼻屎顏色較深,則是吸入了過多灰塵的緣故。
很多人挖鼻子,一是為了清理鼻腔,還有些人是因為空氣干燥時,感覺鼻堵,干癢難耐。但主任醫(yī)師指出,手指頻繁、用力的摳挖,很容易造成鼻黏膜受損或出血。而一旦出血,還有可能導致連續(xù)性出血,直至一到兩周才能恢復。
加上人的手指,尤其是指甲縫里,攜帶大量的細菌。經常摳、挖鼻孔,鼻前孔等部位會殘留許多細菌,可能會造成鼻腔感染,誘發(fā)鼻前庭炎、鼻前庭癤腫等鼻內炎癥。
另外還需要提醒的是,鼻孔內或鼻子附近有癤子的地方,一定不能用手摳。因為鼻子正好位于臉部的“危險三角區(qū)”,這里的靜脈回流直通大腦。摳、挖、擠、壓癤子后,手上的細菌容易導致炎癥擴散。嚴重時,細菌會直接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甚至會危及生命。
當然,有了鼻屎也不是說不能清理,只是一定要換個“溫柔的方式”??梢杂妹藓炚航厮畞砬逑幢强?。而對于鼻孔里的硬痂,可以涂一些香油、橄欖油等油性物質等油劑藥物進行濕潤后再沖洗。此外,鼻炎、過敏性鼻炎患者,在治療同時,每天可以用生理鹽水進行鼻孔清洗。
經常用手摳鼻子的壞處有哪些?
鼻子是人類呼吸兼嗅覺器官,鼻子里長有鼻毛,并互相交織成網狀,可以阻擋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不潔之物,起到保護呼吸道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用手摳鼻子或者拔鼻毛的習慣。那么,摳鼻子有哪些壞處呢?
正常情況下,鼻孔不會有任何不適感。但當鼻子受到冷空氣、污染物、化妝品、鼻腔分泌物等刺激,或者空氣干燥、有慢性鼻炎發(fā)作時就會鼻癢,人們就會下意識地去摳鼻子,以減輕不適。在此過程中,指甲縫中隱藏的大量污垢和病菌,就會被迅速帶入鼻腔。
同時,人的指甲堅硬,用力摳挖無疑會損傷鼻前庭的皮膚,造成出血。一旦感染,會引起鼻癤,如果繼續(xù)反復揉搓、摳挖,細菌大量擴散,甚至會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危及生命。拔除鼻毛同樣不可取。
我們的鼻毛對吸入空氣起著濾塵清潔的作用,若拔除鼻毛,無疑是將鼻子的防衛(wèi)功能自動解除,其結果是細菌、有害塵埃如入無人之境,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此外,拔鼻毛后毛囊受損,細菌乘機侵入,同樣可引起鼻癤發(fā)生。
摳鼻子挖耳朵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及時改掉這些惡習,學會正確的清潔方法,希望大家注意哦!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常常摳身體什么地方危害比較多了嗎?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摳鼻子挖耳朵的習慣,特別是那些沒事情做的人,一閑下來就喜歡摳耳朵挖鼻屎,小編告訴你千萬別亂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