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如何相處!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這話有雙重涵義。其一是說婆媳關系融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中其他人際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以及祖孫關系。其二是指婆媳關系是家庭內(nèi)部人際關系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系。
婆媳關系可以說是中國家庭內(nèi)部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傳統(tǒng)難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婆媳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媳婦必須俯首聽命于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同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從而形成了一種婦女壓迫婦女的惡性循環(huán)。今天,這種婦女壓迫婦女的不良傳統(tǒng)已被廣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擯棄了。現(xiàn)代家庭中媳婦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地位,婆媳關系已基本成了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但是也應看到,即使在今天,相處融洽的婆媳關系也并不十分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婆媳關系如此難以相處?中年人應怎樣科學地處理好婆媳關系?
l.婆媳關系容易失調(diào)的原因 觀察和研究指出,婆媳關系容易失調(diào)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關系的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關系有兩種:一是夫妻關系,一是親子關系,兩者構(gòu)成了家庭結(jié)構(gòu)的基礎。其它關系,如兄弟姐妹關系、姑嫂關系以及婆媳關系、祖孫關系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婆媳關系在家庭人際關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系,也無血緣聯(lián)系,而是以以上兩種關系為中介結(jié)成的特殊關系。因此,這種人際關系一無親子關系所具有的穩(wěn)定性,二無婚姻關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延伸而形成的。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系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xiàn)裂痕,難以彌補。
(2)利益分歧。 婆媳同在一個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歸屬,自然也就有著共同的經(jīng)濟利益,雙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興旺發(fā)達。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時也常常在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等方面發(fā)生分歧,出現(xiàn)矛盾,甚至明爭暗斗。我國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內(nèi)”的傳統(tǒng),婆婆做了幾十年的內(nèi)當家,現(xiàn)在把權力交給媳婦,媳婦在家庭事務中唱起了主角。對這種角色的轉(zhuǎn)換,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適應。“有的婆婆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希望繼續(xù)保持在家庭中的經(jīng)濟支配權,或者難以接受完全由媳婦掌握家庭經(jīng)濟大權的事實;而做媳婦的也往往不甘讓步,這就難免發(fā)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婦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產(chǎn)生分歧。
(3)相互接納不良。 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而現(xiàn)在婆媳在一家生活,這就有一個逐步了解、相互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彼此不能接納,便會關系緊張,矛盾叢生。
(4)中介失衡。 在婆媳關系中,兒子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兒子的這種中介作用如果發(fā)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xiàn)“兩面受敵”的困境。盡管母子情深,也難以避免結(jié)婚以后這種關系變得復雜的事實。因為夫妻之間畢竟在活動、打算、開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著更多的共同點。在這些問題上,夫妻觀點的一致性往往要超過母子觀點的一致性。這是因為兒子和母親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著差異,這樣就容易造成兒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親不理解,就會產(chǎn)生“娶了媳婦忘了娘” 的心態(tài),誤認為兒子對自己的感情被兒媳奪去了,而遷怒于兒媳。
2.婆媳關系的調(diào)適 前面我們分析了婆媳之間容易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那究竟怎樣科學地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這里,我們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1)相互尊重與諒解。 婆媳雙方要妥善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首先得對這種人際關系有正確的認識。婆媳雙方都要承認對方有獨立的人格和經(jīng)濟地位,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而不是一種一方必須依從于另一方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雙方或一方對這種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對方必須或應該聽從、服從自己,從而把這種平等的人際關系視為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則必然會在行動上、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來。由此導致雙方關系的失調(diào)。婆媳之間的相互尊重要求雙方有事全家協(xié)商處理,如經(jīng)濟開支、涉及全家的事務等要共同商量,養(yǎng)成民主家風;而屬于個人的“私事”,則應互不干涉,個人享有“自主權”。作為媳婦,要多尊敬婆婆,因為婆婆年歲大,管家經(jīng)驗豐富;做婆婆的也不要總是在媳婦面前擺架子,要看到兒媳的長處,多尊重兒媳的意見。也就是說雙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長年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發(fā)生一些不協(xié)調(diào)的事情,這時就更需要雙方相互諒解。所謂“諒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則,都包含著諒解的思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適合于處理婆媳關系。
要發(fā)展良好的婆媳關系,雙方都需要學會諒解對方、體貼對方。例如星期天去游園,做媳婦的不要只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里,應該一同前往,這樣婆婆也就不會產(chǎn)生寂寞孤單的感受。反之,媳婦對丈夫照顧較多,對婆婆相對照顧不周,做婆婆的也應多予體諒。如果婆媳雙方在相處中都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相互諒解,婆媳非但不會出現(xiàn)大的矛盾,而且還會發(fā)展得如同親子關系那樣密切。
(2)避免爭吵。 婆媳之間出現(xiàn)了分歧、產(chǎn)生矛盾時,雙方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即使一方發(fā)脾氣,另一方也應克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后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消極而強烈的情緒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導致沖突升級;爭吵還具有“慣性”,即一旦因一點小事“開戰(zhàn)”,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見會越來越大。因此,當一方情緒反應激烈時,另一方應保持冷靜與沉默,或者尋機走脫、回避,等事態(tài)平息后再交換意見,處理問題。
此外,婆媳雙方平日有了意見,切忌向鄰居、同事或朋友亂講。我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捐東西越捐越少,捎話越捎越多”。說的就是“傳話”在人際關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親朋鄰里訴說,傳來傳去,面目全非,只會加劇矛盾。作為婆媳,應引以為訓。
(3)物質(zhì)上的孝敬與情感上的交流相結(jié)合。 作為兒媳要和婆婆搞好關系,除了物質(zhì)上孝敬之外,還應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閡。只有彼此心理及時溝通,雙方的心理距離才會縮短。因此,做媳婦的平日里要經(jīng)常向婆婆問寒問暖,每逢老人身體不適,更需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4)發(fā)揮兒子的中介作用。 如前所說,婆媳關系本來就是親子關系與夫妻關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家庭人際關系,兒子在婆婆關系中扮演著“中介”角色,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因此,兒子在處理婆媳關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①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所謂“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回流。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平日家中有什么關于婆婆的好事,兒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面,母親過生日,買了東西叫妻子出面送給老人等。這些策略都有助于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②婆媳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兒子可以起疏導作用。由于婆媳之間既缺少母子間的親切。又沒有夫婦間的密切,因而出現(xiàn)了隔閡往往不容易消除,通過兒子從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