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使臣如何與遼國敵人打嘴仗?吃羊肉不去皮
宋太宗在位時,跟遼國關系不好,兩國之間經(jīng)常打仗,宋朝這邊不是對手,打一回敗一回,宋太宗不服,親自出征,結(jié)果連他自己都挨了一箭,嚇得坐著驢車逃跑了。宋真宗即位,接著伐遼,這回好,先敗后勝,在澶州城下一弩射死遼軍統(tǒng)帥蕭撻凜(一名“蕭撻覽”),遼軍士氣大挫,跟宋朝簽下停戰(zhàn)協(xié)議,史稱“澶淵之盟”。打這兒以后,宋遼之間互派使臣,明面兒上好得就跟親兄弟一樣,但是在餐桌上,唇槍舌劍,嘴仗不斷。
有一年,遼國皇帝過生日,宋真宗派使臣滕涉去祝壽。壽宴之上,陪騰涉喝酒的遼國大臣指著席上的羊肉問道:“我們大遼廚師的手藝怎么樣?”滕涉毫很有禮貌,連說不錯。遼國大臣不滿足,又說了一句:“去年你們大宋皇帝過生日,我也去祝壽了,你們大宋廚師做的那叫什么玩意兒,燉羊肉怎么不去皮啊?”滕涉一聽就明白了,這是在嘲笑大宋飲食文化啊,意思是說宋朝人太野蠻,連羊皮都吃。滕涉不示弱,當場還擊:“本朝出產(chǎn)絲蠶,故肉不去皮。”我們宋朝盛產(chǎn)蠶絲,所以我們吃羊肉不去皮。
大伙讀到這里,可能會犯嘀咕,蠶絲跟羊肉有啥關系?滕涉干嘛要這樣說呢?其實滕涉說的是反話:“你說我們宋朝人野蠻,你們遼國人連絲綢都沒有,只能裹著羊皮御寒,我們是吃肉不去皮,你們卻是穿衣不去皮,瞧瞧你們身上那層羊皮,到底誰更野蠻?”遼國大臣聽懂了他的意思,紅著臉不說話了,滕涉算是不辱使命,為祖國打贏了這場嘴仗。
事實上,宋朝人吃羊肉并不是一直不去皮,只是偶爾不去皮罷了。為什么不去皮?首先當然是因為宋朝缺羊,為了不浪費,有時候會將羊皮入饌。但更重要的原因不是這個,而是因為宋朝的飲食文化比較發(fā)達,廚師的手藝比較高超,能把帶皮羊肉燉成美味。遼國人就不行了,他們剛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出來,只會燉羊肉,不會燉羊皮,所以吃羊肉必須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