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王嗣宗“文狀元”竟是打來的

2017-07-12 10:05: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話說古代科舉考試,誰能中狀元,考的當然是詩書文章,書生們?nèi)找箍嘧x圣賢書,勤練文章,為的就是能在鄉(xiāng)試、省試甚至殿試上一展身手,爭取“

話說古代科舉考試,誰能中狀元,考的當然是詩書文章,書生們?nèi)找箍嘧x圣賢書,勤練文章,為的就是能在鄉(xiāng)試、省試甚至殿試上一展身手,爭取“一舉成名天下聞”。至于展的什么身手,當然是錦繡文章。然而,歷史那么長,故事那么多,什么奇聞沒有?什么奇葩沒有?

在宋太祖的那個年代,能不能當上狀元,不全靠筆桿子講話,有時候居然還得靠百米短跑和散打功夫,真是前所未聞,我們來看看這出好戲。

宋初殿試:讀書人在炊餅店 舉辦快速作文競賽

科舉這種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曾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哪怕是在戰(zhàn)亂頻仍的晚唐、五代時期都沒有中斷過,例如“三字經(jīng)”里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講的就是后晉時期北方的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登科及第。到了時局安定的宋朝,當然更重視科舉。關(guān)于宋朝的科舉考試,我們就不做學(xué)術(shù)上的研究探討,只撿最有趣味的講。

宋朝時候的殿試內(nèi)容,都是三道大題目,“一賦一詩一論”。既然大家都過關(guān)斬將到殿試這一關(guān)了,估計學(xué)習(xí)成績和寫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難找出大的差距來。這個確實讓人為難,后來的明朝還一度以顏值來決定誰是狀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則看誰的字寫得好,更何況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個粗人,要他從字里行間來尋出讀書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難為了,咋辦?

那就看交試卷的速度,誰先交卷,誰就是佼佼者,“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這似乎也有些道理,交卷快至少說明此人才思敏捷,反應(yīng)快,腦瓜子靈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為官,辦事能力不會差到哪里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須寫得快,于是民間紛紛風(fēng)行快速作文,有沒有快速作文培訓(xùn)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快速作文大比賽。有個叫李庶幾的舉人,就和同學(xué)們在一家炊餅店舉辦快速作文大賽,怎么選這么個地方?因為那個時代沒有手表和體育比賽計時器,那就拿做炊餅的工序為計時器,如果誰在一張炊餅制成時寫完一篇,那就是優(yōu)勝者,“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真不知有多少科場的優(yōu)勝者是在武大郎炊餅店練出來的。 烏龍狀元:

以格斗結(jié)果定殿試結(jié)果

既然以交卷速度定名次,那么大家都在比快,誰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來這文章也是唯快不破,沒想到大家都快了,這糗事就來了。且說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主持殿試,大家都在考場上奮筆疾書,一個個如同傅紅雪、小李飛刀一般,拿著筆在試卷上唰唰唰寫著,想要功成名就的孩子就得努力奔跑啊,更何況是在天子眼前。當時在考場上努力奔跑的考生,有王式、王嗣宗和陳識等,后來司馬光記錯了,將陳識記成了趙昌言。王式是預(yù)選賽的第一名,也就是省試的第一名。當時最后一道考題叫做《橋梁渡長江》。轉(zhuǎn)眼間,王嗣宗和陳識就已經(jīng)稀里嘩啦將文章寫好了,將“橋梁”搭好了,一同起身,一同交卷,把考場上的監(jiān)考官和同學(xué)們?nèi)俭@呆了。

當年在炊餅店練出的快速作文技巧,這個時候居然也不能成為淘汰對手的利器,這可咋辦?答案只有一個:還是得努力奔跑。這一下從文化比賽變成田徑比賽,考的是短跑,于是兩個三十來歲的男兒,拔腿就往交試卷的地方跑,一陣風(fēng)似地跑,為了自己的榮譽,為了家鄉(xiāng)父老的期待,快快奔跑吧。

然而,倆人的田徑水平竟然也差不多,居然同一時間交卷,估計倆人的胳膊也差不多長,否則的話,如果按照游泳比賽的規(guī)則,誰的手長,先搭到游泳池邊誰就優(yōu)勝。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fā)生,倆人同時交卷。

到底誰是狀元,難倒了大宋朝廷的上上下下,趙匡胤更是覺得頭大,雖然他擅長體育,可是在那個沒有秒表和視頻回放的年代,無法做出進一步科學(xué)精確的判斷,思來想去,他做出了一個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舉措:比武定狀元!

至于具體項目,不比十八般兵器,不用像后來的林教頭和洪教頭一樣比賽棍棒項目,就比徒手格斗,那時叫“手搏”。

比賽地點就定在講武殿,話說這一天,百官聚集,天子坐堂,王嗣宗和陳識這兩位選手,在一聲戰(zhàn)鼓擂響之后,奔向賽場,張牙舞爪,拳打腳踢,連抱帶摔,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文科選手徒手格斗比賽。你使你的降龍十八掌,我使我的六脈神劍,混戰(zhàn)成一團。這兩人文才相當,沒想到武功也不分伯仲,數(shù)個回合下來,點數(shù)基本持平,更不用說誰把誰打趴下。且說在武功持平的情況下,誰能勝出,就看怎么使陰招了,王嗣宗眼疾手快,去揪對手的帽子,這一下就對了,因為對手是位絕頂聰明人士,怕在大庭廣眾之下露出自己真實的顏值,于是就像春秋時代的子路一樣,去護頭,結(jié)果被王同學(xué)一個抱摔,撂倒在地,不等裁判裁決,也不等對手拋毛巾,王同學(xué)立即跑到趙匡胤面前大喊:“臣勝之”。趙匡胤笑得不行,馬上答應(yīng):行,你小子就是我大宋狀元。想象一下那時的畫風(fēng),兩個讀書人,一個抱著頭巾垂頭喪氣,一個大呼小叫“我是狀元,我是狀元”,真正是斯文掃地。當然,換一個角度來看,也特別的萌萌噠。

這種突變是咋回事呢?原來是有位叫陳靖的大臣打了小報告,說這李庶幾同學(xué)在炊餅店舉辦快速作文比賽,弄得大家以快為美,忽視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論水準,咱得改。而這陳靖又是孫何的好友。于是,李庶幾倒霉,本來可能是狀元的他,連進士都沒中。一直過了很多年,等朝廷把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幾才中了進士。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