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看起來像旅行 其實這刑罰在古代竟僅次于死刑

2017-07-12 09:55:4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犯人被官府發(fā)配到千里之外的邊疆充軍。途中要有兩個官兵壓著,戴著枷鎖,順利的情況下,通常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犯人被官府發(fā)配到千里之外的邊疆充軍。途中要有兩個官兵壓著,戴著枷鎖,順利的情況下,通常也要步行很久才能到達,很多人會問,為什么不蓋個監(jiān)獄直接關進去,這樣不更省事?三個人在路上吃飯喝水,這樣一來得花費多少錢?。?/p>

那么這種刑罰看起來也不重啊,有吃有喝,打點好押送的官兵也不會受太多苦,看起來像是一場長途的負重旅行。

其實不然,發(fā)配是古代的一種重型,有多重呢?僅次于死刑。正所謂“刑莫慘于此”,作為死刑代用刑,犯人要忍受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之苦,要承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多重折磨。這可比在監(jiān)獄里老老實實服刑痛苦的多。

這種刑罰在秦漢時期就有了,但是當時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貴族,真正把這種刑罰入律始于宋朝。比如小說里梁山好漢動不動就戴著枷鎖被發(fā)配了。起初,把犯人發(fā)配到邊疆是為了充實邊防軍力,后來主要作為免費勞動力。

在古代,當兵的是最不愿意去偏遠地區(qū)的,因為要遠離家鄉(xiāng),古代交通不發(fā)達,去了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也不知道這一別之后還能不能有機會在與家里人相見,所以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配充軍就成為一部分兵源,這也是最初設定這個刑罰的目的。但是被充軍的軍人和普通人不同,他們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軍餉。

把發(fā)配者作為勞動力,進行農(nóng)耕也是穩(wěn)賺不賠的,可以賺回流放時的花費。

被發(fā)配邊疆可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么簡單,一般人這一走,一輩子就回不來了,雖然活著,但是與家人朋友就徹底斷了聯(lián)系。正所謂“有些人活著,其實他已經(jīng)死了?!?,這些人從此失去了理想,變成行尸走肉。而把犯人流放不殺,還能體現(xiàn)出當權者的“仁慈”。

根據(jù)發(fā)出去的距離,發(fā)配分為極邊、煙瘴(四千里)、邊遠(三千里)、邊衛(wèi)(兩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幾種套餐。明朝時期最盛行充軍,因為缺乏兵力嘛,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直接發(fā)配?!睹魇贰ば塘P志》:充軍者,明初唯邊方屯種,后定制,分極邊,煙瘴,邊遠,邊衛(wèi),沿海,附近軍。有終生,永久。終生:規(guī)定罪犯要服役到死;永久:要罪及子孫后代。

“極邊”顧名思義,就是最邊上,主要分布在極南或極北之地,但是也有朝代將犯人發(fā)配到海島,宋朝就把海南島和沙門島作為流放重刑犯的流放地。現(xiàn)在是山東蓬萊的沙門島,因為地理位置偏僻,被水環(huán)繞,任誰進去也插翅難逃,是流放的好地方,所以自五代時起便成為最重刑犯的流放地。

但是凡事無絕對,據(jù)說在北宋建隆年間,有八個犯人就游了三十多里的水路逃出了沙門島流放地,這就是后來八仙過海的原型。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