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歷史原來這么八卦 中國古代咋搞計劃生育?

2017-06-24 09:33:5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是我國現(xiàn)在的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減輕了社會與國家的壓力。那么,古代人是

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是我國現(xiàn)在的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減輕了社會與國家的壓力。那么,古代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實行過計劃生育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歷代人均壽命:

夏代:18歲,秦代:20歲,東漢:22歲,唐朝:27歲,宋朝:30歲,清代:33歲。

建國后1949年:35.0歲,1957年:57.0歲,1981年:68.0歲,1999年:70.8歲,2000年:71.8歲。

以上一組數(shù)據(jù)說明,封建社會時期人的壽命是很短的。中國的人口在清朝前差不多都維持在5000萬左右,這還是在沒有戰(zhàn)爭的所謂太平盛世的時代,只有到了清末中國的人口數(shù)字才過億。由此可知,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人口,相比領(lǐng)土而言,確實有些過少了。因此,增加人口反而是當(dāng)時民族延續(xù)的歷史使命。而且古代的人素來有“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钡乃枷搿V灰獥l件允許,就會可勁兒生。況且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足夠的人口就很難生存。據(jù)史書記載,唐朝時人均可耕地曾達到30幾畝,少的時候也有十七八畝。耕地這么多,而生產(chǎn)工具卻很落后,因此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是絕對不行的。不過,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在我國古代,也出現(xiàn)過人口過多的時期。

在《明會要》中有這樣的記載,萬歷六年,中國的人口數(shù)量為6069.2萬,在此之后有些人主張控制人口增長。40多年后,《太平廣記鈔》刻本發(fā)行。文學(xué)家馮夢龍在評纂此書時,于《仙部·古元之》記載的神國人和鄰邦通婚,欲生育“二男二女”處加眉批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食之?”“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p>

汪梅村在其所著的人口學(xué)專著《乙丙日記》中認為:人口“萬不容過多”!他反對早婚,對“求子孫多”的傳統(tǒng)觀念持批評態(tài)度。他在1855年到1856年間提出“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思想,是提出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第一人。汪梅村降低人口出生律的辦法是,在第一胎后“施送斷胎冷藥”。他還主張晚婚,提出“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嫁”。他認為,若“生女兩個,生男三個”,都要加重交稅以懲戒。

韓非子也有自己的人口論思想:“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初唐著名白話詩僧王梵志有這么一首詩:“富人少男女,窮漢生一群。身上無衣掛,長頭草里蹲。到大耶沒忽,直似飽糠牲。長大充兵仆,未解起家門。積代不得富,號曰窮漢村。”從貧富的角度論說了人口問題,明確指出一家人生活的好壞,直接與子女多少有關(guān)。他在另一首詩中又寫道:“續(xù)續(xù)生出來,世間無處坐。若不急抽腳,眼看塞天破。”他主張“生兒不用多,一個勝十個”。他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人。

明代初期進行人口“普查”,洪武二十六年,全國人口為6054多萬人,比元朝增加700余萬人。其中城市人口增長特別快。到清朝乾隆年間,全國人口突破3億大關(guān)??滴酢⒂赫龘?dān)心的局面終于出現(xiàn)了:“將來戶口日增,何以為業(yè)?”乾隆憂心忡忡地說:“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shù),較之康熙年間計增10余倍,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朕甚憂之?!?/p>

乾隆帝令各級官吏奏明人口增長的原因。進士洪亮吉寫《治平篇》、《生計篇》,全面分析人口增長與生產(chǎn)資料之間的矛盾,洪亮吉這樣寫道:“田與屋之?dāng)?shù)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dāng)?shù)常處其有余”,“農(nóng)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商賈者十倍于前而貨不加增,士者十倍于前而傭書教授之館不加增”,后果“甚可慮”。他建議開辟土地,進行人口遷徙,并且減輕賦稅,厲行節(jié)約,使物盡其用,禁止土地兼并,以求封建制度下的民人“平等”。

由此我們可知,人口過多的情景也在古代出現(xiàn)過,而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也都對人口的控制提出了各自的觀點。而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時至今日,地球上的人口已經(jīng)超過了60億,給地球母親帶來了極大的負擔(dān)。因此,為了使人類能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控制人口增長勢在必行。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