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實力最懸殊的戰(zhàn)役1人對戰(zhàn)450多人
在乾隆年間游有一次出征葛爾丹,沒想到22人的偵察隊竟然能夠令敵軍聞風而逃。我們來解讀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乾隆十年的時候,我國邊境名族準噶爾部當家人噶爾丹策凌去世。他死后,其部落因為爭奪大汗之位而大亂。
最終部落眾人擁戴噶爾丹策凌的庶長子喇嘛達爾札當上首領,達爾札延續(xù)其父親對清廷一貫的附屬關系。但是有人不服,準噶爾部大策凌敦多布的孫子達瓦齊在沙俄的支持下欲推翻喇嘛達爾札,自己坐上大汗之位;結果這其實是沙俄的陰謀,沙俄欲建立傀儡政權掌控其疆域。計劃失敗后,達瓦齊等人被喇嘛達爾札追殺,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與達瓦齊逃至哈薩克,沙俄陰謀也隨即失敗。
后來,在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的唆使下達瓦齊買通內(nèi)奸突襲殺死了喇嘛達爾札,乾隆十七年末達瓦齊在新疆伊犁當上了大汗。
達瓦齊野心勃勃,做了大汗后導致各部落之間的互相猜忌爭斗,使得民不聊生,乾隆看在眼里,病到心里。
本來這些邊疆部落都已歸順清廷,俯首稱臣;如果這些部落出亂子,清廷的邊疆必然不安定。到了十八年秋,杜爾伯特臺吉車零、車凌烏巴什、車凌孟克等人因不堪忍受達瓦齊的壓迫,轉(zhuǎn)投清朝廷。
十九年秋,輝特部太吉阿睦爾撒納、和碩特臺吉班珠爾、杜爾伯特臺吉納默庫等人也忍受不了達瓦齊而率眾投奔清廷。達瓦齊的親衛(wèi)驍將瑪木特見其勢力銳減,也偷偷投奔了清廷。
這個時候的達瓦齊基本是眾叛親離,竟然還在與哈薩克族進行交戰(zhàn)。
此時,清軍剿滅達瓦齊的時機到了。
為了出其不意,給予達瓦齊致命一擊,乾隆聽取了投奔而來的阿睦爾撒納等人的建議,于乾隆二十年春,派兵一萬先在額爾齊斯河地區(qū)屯田備餉,防止準噶爾來犯。
二月份,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定北將軍班第帶領,一路由定西將軍永常帶領。
為了一舉獲勝,清軍采用長途奔襲伊犁的作戰(zhàn)思想。
五月初,兩路人馬5萬余人,在千博羅塔拉會師,稍作整頓后,便進軍伊犁。清軍突然出現(xiàn),達瓦齊措手不及,率領近衛(wèi)一萬,退往了伊犁以南180公里處的格登山,布陣防守。
格登山居高臨下,前有沼澤為屏障,且空曠無際,便于騎兵機動。五月初五,清軍占領伊犁,兵分兩路,度過伊犁河,向格登山進發(fā)。十四日,清軍在夜幕下秘密接近格登山。
當夜凌晨,副將軍阿睦爾撒納派阿五錫、把圖濟爾噶勒、察哈什等22名輕騎兵前往偵察;
發(fā)現(xiàn)達瓦齊叛軍毫無戒備,便當機立斷,突然發(fā)起進攻。就這樣,22人的偵察兵隊伍把達瓦齊一萬的近衛(wèi)兵嚇得落荒而逃,達瓦齊慌亂之中只帶領了2000余人逃跑。
第二天清晨,清軍主力也迅速趕到,收降了達瓦齊沿路慌逃的7000余兵力。六月,達瓦齊被烏什城首領霍吉斯抓獲,獻給了清軍。
此次戰(zhàn)役,由于清軍天時、地利、人和、且行動迅捷,以22人突襲達瓦齊10000人的大營而宣告勝利。此次戰(zhàn)果,確實令人稱奇;平均1人對戰(zhàn)450多人竟能將對方嚇得四散而逃,至今無人知曉個中緣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