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公主嫁三個國王用溫柔之軀抵擋千軍萬馬
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的習(xí)俗,無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并為他還生了一個兒子鴟靡。兩人感情不和,解憂提倡以德治國,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國民的生活;狂王則實施獨裁政治,揮霍無度,沉溺酒色。
和親姊妹細君和解憂
悲愁歌
細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還故鄉(xiāng)!
千古青史,有時需要鐵血男兒喋血疆場,出生入死,建立功勛;有時也需要紅粉佳人在另一個戰(zhàn)場上溫柔奉獻,委婉機智,扭轉(zhuǎn)局勢,既需要英雄的鮮血,也需要美人的熱淚。漢代對抗匈奴的過程中,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程不識的事跡至今廣為傳誦;信使張騫、蘇武、班超的事跡亦令人贊嘆不已;而細君和解憂作為“和親”的使者,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細君先憂
自從漢高祖在對匈奴作戰(zhàn)中遭逢“白登之圍”,深知漢朝的步兵車戰(zhàn)難以匹敵匈奴的騎兵部隊,就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用一個女子的溫柔之軀,抵擋匈奴的千軍萬馬,從而揭開了中央政權(quán)與周邊民族關(guān)系新的一頁。
細君公主為漢朝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武帝劉徹的侄孫女。以其生于江都,史稱江都公主;又因遠嫁烏孫,別稱烏孫公主。她飽讀詩書,愛好文學(xué),妙解音律,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元狩二年(前121年),其父劉建因謀反事發(fā),畏罪自殺,武帝不忍殃及無辜,便令細君留居江都。年幼的劉細君在家難與皇恩交相纏結(jié)的環(huán)境中刻苦自勵,逐步養(yǎng)成了堅韌不拔的意志、明達大體的品性和處理復(fù)雜問題的能力,為后來成就其人生大業(yè)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曾派遣使者聯(lián)絡(luò)西域,又以和親形式和這些小國結(jié)成政治聯(lián)盟,共同對付匈奴的壓迫。當時,西域地區(qū)最大的王國是烏孫,與匈奴相處最近,成了主要爭取的對象。
原先烏孫國世世代代居住在祁連山附近,后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于是烏孫國與匈奴成為世仇大國。漢武帝派使者兩次出使烏孫,表示愿派公主下嫁,結(jié)為兄弟之邦,團結(jié)起來,共制匈奴。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細君公主下嫁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漢武帝對這次聯(lián)姻非常重視,除了賜乘輿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屬官、宦官和侍御數(shù)百人隨公主出嫁,贈送的嫁妝極為豐厚,“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shù)百人,贈送甚盛”。(《漢書·西域傳》)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細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遠嫁烏孫,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車隊從江都出發(fā),行經(jīng)安徽靈璧時,劉細君停車駐馬,在一處山巖前悄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xiāng)關(guān),久久不忍離去,以至于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這手印后來經(jīng)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觀,名為“靈璧手印”。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有《靈璧手印篇》記其事,詩前《序》云:“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以石,后人鐫石為模,腕節(jié)分明,故述其事而為之辭?!痹娭小叭f里窮愁天一方,曾駐鳴鑣倚靈璧,靈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爛胭脂節(jié)”等句,傾注了詩人對這位前賢的景仰之情和緬懷之思。
細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麗,氣質(zhì)高貴,烏孫國王昆莫見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細君公主為右夫人。不久,匈奴聞訊,也將單于的女兒嫁給昆莫,被立為左夫人。
于是,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臨的不僅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爭。要獲得政治斗爭的勝利,必須獲得足夠的權(quán)力。
匈奴公主馬上來,馬上去,挽弓射雕,馳騁草原,很快便習(xí)慣了烏孫國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長在漢朝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卻是如坐針氈,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體衰,細君只好自建宮室獨居,生活異常愁苦。
有歌寫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旗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鶴兮歸故鄉(xiāng)。
當這歌輾轉(zhuǎn)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時,漢武帝對細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攜帶帷帳、錦繡等物,到烏孫國予以慰問。
兩年后,老烏孫王一病不起,他的兒子早已死去,于是孫子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習(xí)俗也繼承了祖父的妻妾。這在大漢王朝被認為是禽獸般的行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蠻之邦,卻被奉為傳統(tǒng)。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書漢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復(fù)卻是“在其國,從其俗,我欲與烏孫共滅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請你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繼續(xù)做好和親工作”。細君既然得不到漢廷的支持,只得“入鄉(xiāng)隨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無法化解內(nèi)心悲痛,愁緒百結(jié),勉強支撐了3年,為新夫生下一女。因產(chǎn)后失調(diào),再加上惡劣的心情始終無法排遣,不久之后就憂傷而死,死時才25歲。
據(jù)說細君公主還是樂器琵琶的首創(chuàng)者,晉人傅玄《琵琶賦·序》中云:“聞之故老云:‘漢遣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其器,盤圓柄直,陰陽序也;四弦,四時也。以方語目之,故曰琵琶,取易傳于外國也。杜摯以為興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據(jù),以意斷之,烏孫近焉?!边@里的“烏孫”,即指烏孫公主細君。
解憂后樂
為了繼續(xù)保持這種政治聯(lián)姻,細君公主死后,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成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軍須靡。這個解憂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與細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她豐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氣概,忠君愛國的觀念很深,對政治的興趣也十分濃厚,對朝廷的“和親政策”,她更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著一種大將軍出征,必定凱旋而還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個戰(zhàn)場上為國效命。她遠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轟轟烈烈,壯志滿懷。
可是好景不長,解憂的丈夫暴斃。按照習(xí)俗,當了國王的翁歸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憂和匈奴公主。
這給解憂帶來了新的希望。她認為既來之則安之,于是千方百計贏得肥王的歡心,以圖國家的安寧,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同時,解憂與肥王性情相投,恩愛異常,接二連三地生下了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這時肥王對解憂關(guān)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使?jié)h朝與烏孫國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雙方信使往返,不絕于途。那邊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斷向娘家告狀,激怒了匈奴單于出面干涉,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態(tài)勢。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也是一位知書達禮、細心有謀、機敏爽朗、能言善辯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她如姐妹,到了烏孫國后為她物色到一個乘龍快婿,將她嫁給了位高權(quán)重的右將軍為妻。解憂和馮嫽在烏孫國特殊的地位,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權(quán)力。這樣解憂與馮嫽在烏孫王廷內(nèi)外連成犄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終于發(fā)兵威脅烏孫國,大言不慚地要烏孫國王獻出解憂公主,并和漢廷斷絕一切關(guān)系。面對匈奴人的欺凌與勒索,肥王與解憂大為震怒,火速上書漢廷,表示愿與漢朝軍隊共同夾擊匈奴。這年,漢朝發(fā)15萬大軍,與5萬烏孫軍隊聯(lián)合,打敗了匈奴,擒獲匈奴單于的叔父、嫂嫂、名王(親王)和都尉等4萬余人,還虜獲馬、牛、羊、驢、駱駝70余萬頭。這次重創(chuàng)匈奴的戰(zhàn)役,扭轉(zhuǎn)了西域的政治形勢。
漢廷與烏孫國通過這次軍事合作,雙方進一步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權(quán)力,就連她的婢女馮嫽也被稱作馮夫人,活躍在王公大臣之間,受盡禮遇尊敬,而且還代表漢廷,錦車持節(jié),宣撫西域各國。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轉(zhuǎn)給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發(fā)生激烈變化,于是解憂的勢力、烏孫的強盛、漢廷與烏孫的大好關(guān)系,一夜之間付諸東流。泥靡自幼飽嘗冷漠滋味,也深感解憂長期以來對他及其族人的壓制,如今當了國王,終于有了出頭之日,于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無道、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雞犬不寧,天下大亂,怨聲載道,大家都稱他為“狂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的習(xí)俗,無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并為他還生了一個兒子鴟靡。兩人感情不和,解憂提倡以德治國,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國民的生活;狂王則實施獨裁政治,揮霍無度,沉溺酒色。國內(nèi)反對狂王的聲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后,狂王把一個反對他的兄弟殺死,烏孫國就此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憂迅速把這里的情況告訴漢朝廷。漢廷聽到這個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烏孫國進行軍事干預(yù),并利用馮夫人能言善辯的口才,以及她對烏孫國內(nèi)部情況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協(xié)調(diào),說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詭計,使烏孫接受漢廷的安排:解憂與肥王所生的大兒子貴靡為大國王,統(tǒng)治六萬戶;同時,為了穩(wěn)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為小國王,統(tǒng)治四萬戶。這樣,雙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時間。
不久,解憂所生的長子貴靡和幼子邸靡相繼病死,烏孫國人都歸附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再加上漢朝已大不如從前強盛,不能事事為解憂撐腰,解憂的處境也大不如當年。
自從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fā)踏上征途,到如今漢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經(jīng)生活了50多年,當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時已是滿臉皺紋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為骸骨,葬漢地”,當時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將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漢宣帝賜給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勞她為國犧牲、效命國家艱苦卓絕的精神。大約過了兩年,解憂公主就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