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北宋達到頂峰 但卻被罵為亂國奸臣 亡國禍根
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的說法,但從沒有一個人的評價,像此人這樣的極端!有人罵他的政策禍亂國家,是亂國奸臣,王朝覆滅的罪人;但也有人說他是著名的改革家,一代賢臣,甚至說他是三代以下的古今完人!他究竟是誰呢?他做了什么,讓后人對他的評價出現(xiàn)如此大的反差?
此人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說起王安石,人們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王安石變法,這場變革讓他飽受爭議。比如,南宋官方對于王安石變法的定論是,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最終導致靖康之難,以致于北宋亡國。有人甚至將王安石與王莽、賈似道并稱,說他們“擾民致亂”。
南宋文人羅大經(jīng)甚至說道,“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我們還得從北宋這個王朝說起。眾所周知,北宋是趙匡胤以兵變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因此對武將的防范十分嚴密,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同時采取一些列措施,“守內(nèi)需外”,來防范國內(nèi)可能發(fā)生變亂。
這些國策確實保證了北宋王朝的穩(wěn)固,但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最著名的就是“冗兵”、“冗官”“冗費”三冗問題,造成北宋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次敗給契丹,甚至連西北的西夏都無法戰(zhàn)勝,因此北宋王朝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
1067年,19歲的趙頊即位,即宋神宗,他氣血方剛,銳意進取,任命王安石為相,對朝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扭轉(zhuǎn)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官制、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措施改變了北宋的既定國策,因此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不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變法還是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成果顯著。比如一度空虛的國庫,在變法時期十分充裕,積蓄了可供朝廷使用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在對外戰(zhàn)爭中,西滅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開拓兩千里的土地,取得宋朝對外戰(zhàn)爭中,前所未有的大捷。按照清人蔡上翔的說法:
“荊公(指王安石)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shù)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绷簡⒊欠Q贊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但問題來了,既然王安石將北宋的富強推向頂峰,一度帶出“積貧積弱”的局面,但為啥還被后人罵呢?這就得從王安石變法,掀起北宋官場的黨爭開始說起。
在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形成新黨和守舊派,之后兩派逐漸失去原來爭論的焦點,演變成新舊黨爭。所謂的新黨也失去了原來的開拓精神,為了權(quán)力而斗爭,到宋徽宗時期,執(zhí)政的蔡京等人是屬于“新黨”人物,而他們成為了奸臣,那么王安石自然也被人們視為禍亂國家的亂國奸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