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
鄭和下西洋溝通了中原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感情,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但是追溯源頭,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朱棣為何偏偏選鄭和作為下西洋的人選呢?
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棣奪得帝位后,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這一來卻讓日本浪人鉆了空子,如潮水般涌來。“倭寇”勢力漸大,越鬧越兇,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zhàn)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
日本浪人僅憑十幾只木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鬼子”進村,燒殺淫掠。中國百姓避之不及,紛紛逃難。必須指出的是,明朝所謂“倭寇”,與后來大舉進攻中國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規(guī)軍,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就像21世紀的索馬里海盜,索馬里政府也奈何他不得。
盡管如此,明成祖朱棣還是決定采取中國傳統(tǒng)“告御狀”方式,將官司打到國外。于是,“鄭和下東洋”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先于“下西洋”發(fā)生了。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出使日本。
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目的有五個: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mào)易、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
那么鄭和下東洋的主要使命是什么?《明史·戎馬志》記載,只做了兩件事。
一件,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p>
二件,“許以貿(mào)易”。雙方簽訂《堪合貿(mào)易條約》,“堪合”乃明朝朝廷頒發(fā)的執(zhí)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mào)易”。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shù)鹊?,盡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而非“野蠻打劫”地拿走。
此時日本,懷義王已經(jīng)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tǒng)一南北朝,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這個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日本,也不在君臣禮儀虛名上較勁,遂象征性地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并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
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首級和足利義滿“臣服表”回國交差,朱棣找回了超越老爹的面子,滿心歡喜,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又向源道義贈送了金銀、瓷器、書畫等物,并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shù)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mào)易。此舉促使當時中日關(guān)系的改善,也是鄭和出使日本的成果。
然而,鄭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明史學(xué)者則認為“鄭和下東洋”,贊其以經(jīng)濟手段懷柔,“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當然,反過來對日本政府來說,既得到了實惠,也并無什么損失。
不管出于何種原因,最后的結(jié)果是鄭和七下西洋解決了皇帝交代的所有問題。因為出海費用巨大,所以這項活動被漸漸終止,鄭和也就沒有第八次下西洋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