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么?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
在我國的歷史上,基本上所有的運動或者起義都會有其專屬的口號,這些口號訴說著人們迫切的需求和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人心。而新文化運動作為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自然也有著專屬的口號。那么新文化運動口號是什么呢?新文化運動口號又為什么是這些呢?這場運動爆發(fā)之前,中國幾千年的皇帝制度已經(jīng)被推翻,但是袁世凱卻要悖逆歷史的潮流,想要重新做皇帝,為了順利推進他還在思想上大力的推崇孔子并讓人們大量讀經(jīng),在全國各地建立相應尊孔的機構(gòu),舉辦相應的典禮,這使得剛剛在中國大地上有些苗頭的資本主義受到了巨大的摧殘。但是還是有一些走在時代前沿勇于斗爭的人譬如陳獨秀等先進的知識分子帶領大家勇于質(zhì)疑,敢于突破。接受了先進思想的他們崇尚民主和科學,便在之后的口號中對這些提倡,對相反的專制和迷信進行打擊。再加上當時孔教盛行,讓他們認為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錯的,便也在口號中進行了打壓。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他們紛紛創(chuàng)辦報紙,發(fā)表文章,向當時還很封閉的人們傳遞著新的思想,給人們以希望,并在創(chuàng)辦報紙的時候改變著當時的習慣,用當時的白話文進行著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倡新的文學寫作形式和習慣也被加入到了口號之中。
新文化運動口號也展現(xiàn)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迫切的需要,最令人們印象深刻的也許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正是有著這些口號讓人們對這場運動有著更直接的了解。1915年,在中華大地上發(fā)生了一場文化改革的運動,這場文化改革使得中國的古典文化走向沒落,開啟了白話文的新篇章,反對影響人們遵守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這場運動被人們稱為新文化運動,那么什么是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呢?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是《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那么他們?yōu)槭裁茨艹蔀樾挛幕\動的主要陣地呢?這次文化運動主要在新青年雜志上面發(fā)表了西方國家的先進的文化思想,在這本雜志上,陳獨秀等人提倡人們要學習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提倡人們要學習西方的民主社會,反對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獨裁專制制度,反對任何獨裁制度的復辟;并且由于白話文的通俗簡單,文言文的復雜難懂,新文化運動也主張人們學習簡單的白話文,而拋棄晦澀文言文。雜志上面也刊登魯迅,胡適等人的文章,加快了西方的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著很大的影響。
時值蔡元培任北京大學的校長,他提倡北大的學生要兼容包并的思想,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文化,不斷改變自己的傳統(tǒng)思想,他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發(fā)展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使得北大成為全國學校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地點,也培養(yǎng)了許多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輕學生。由于這些原因,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不斷地推動運動的發(fā)展。
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主要是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統(tǒng)治者專制,提倡民主,反對迷信,提倡科學等。在電影《建黨偉業(yè)》中有這么一段情節(jié),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在臺上發(fā)表演講,高度倡導白話文的優(yōu)越性。這時,有個女學生提出了異議,說文言文比較簡潔,而白話文則比較繁瑣,并舉例“無能為力”這個詞,用文言文僅有四個字,說成白話文,將會是很大的一段話。胡適則說,不然,無能為力用白話文來代替,只需三個字就好了,那就是“做不了”。這段電影很好地詮釋了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文學的思想。1918年5月,隨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文的小說《狂人日記》的出版,中國逐漸開始摒棄了文言文,開始使用白話文了。
新文化運動的特點,主要是將矛頭對準了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孔孟思想??酌纤枷朐谥袊饨ㄉ鐣校擅畹乇唤y(tǒng)治階級利用,成為了維護君主制專制的道德工具。因此,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其核心的運動思想。在1916年,袁世凱稱帝后,不少擁護帝制的人,開始鼓動君主立憲制和“國不可一日無君”等錯誤思想,企圖逆轉(zhuǎn)歷史潮流,將中國重新帶回封建制時代。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首的,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系列《一九一六年》、《民彝與政治》等論文,對帝制和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新文化運動給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打擊是致命的,他們從根本上影響了人們的思想,使其開始覺醒,并主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說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階級,歷史上普遍認為民族資產(chǎn)階級是領導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力量。近代中國是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一個變革最為頻繁、社會動蕩程度最為劇烈的特殊時期,那為何民族資產(chǎn)階級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階級呢?其根本原因,乃是因為新文化運動本質(zhì)上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新思想、新文化反對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資產(chǎn)階級文化斗爭。在新文化運動前期,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具有國外留學背景的資產(chǎn)階級文人高舉“科學、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率先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挑戰(zhàn),矛頭直接指向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及其反動勢力,深刻揭露了袁世凱復辟帝制,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對國家、民族利益的傷害,因此,新文化運動對近代苦難深重的中國來說,仿佛一聲春雷,喚起了民族覺醒,前所未有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因而新文化運動的領導階級為促進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在此期間,前期參與和領導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文人中有為數(shù)不少的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們中就包括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者李大釗和陳獨秀。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主要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它的深耕和傳播,也為近代中國探索了救國救民的新出路,所以,至1917年以后,新文化運動的領導階漸漸轉(zhuǎn)向了無產(chǎn)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