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宋美齡戶口本你見過嗎?蔣介石身份證號碼多少

2017-01-03 11:45:4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每戶人家都有個戶口本,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戶籍卡,民國時也是如此。 小編手中有本《民國珍檔·民國名人戶籍》,披露了大量難得一見的民

每戶人家都有個戶口本,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戶籍卡,民國時也是如此。

小編手中有本《民國珍檔·民國名人戶籍》,披露了大量難得一見的民國戶籍卡。這數(shù)百張名人戶籍卡,是從200多萬張民國戶籍卡中遴選出來的,而這200多萬張戶籍卡卻是塵封半個多世紀后才重見天日的。

2006年,在南京浦口石佛寺的一個公安部門下轄的倉庫里,有人無意發(fā)現(xiàn)了200多萬張民國時期的戶籍卡。經(jīng)過檔案專家研究,這是1947年-1948年間,當時的南京市民政局和首都警察廳開展的“戶口總清查”與“戶口總復查 ”的成果。

有專家推測,這批戶籍卡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市公安局從原“首都警察廳”接收的,后來一直塵封在石佛寺的這個倉庫里。

從2006年起,南京市檔案館的專家對這批戶籍卡進行了深入的系統(tǒng)整理和加工,并從中選出宋美齡、陳立夫、白崇禧、于右任、宋美齡、吳有訓、戴季陶、傅斯年、吳良鏞、傅抱石等100位“大腕級”人物進行編纂,形成了《民國珍檔:民國名人戶籍》一書。

這些名人大都并非南京原籍,但當時他們都工作、生活在南京。

戶籍卡上有姓名、別號、年齡、出生日期、本籍、寄籍、教育程度、職業(yè)、特征、家屬人數(shù)、身份證號、戶主姓名等欄目,信息極為豐富。大部分戶籍卡上都貼著照片,但也有例外。比如,宋美齡女士的戶籍卡上就沒有貼照片。

“第一夫人”宋美齡的戶籍卡上,教育程度是留學,因為她是美國衛(wèi)斯理女子學院的高材生。戶主自然是“蔣中正”,身份證號碼很“霸氣”,是“1字111112”號。有點可惜,這批戶籍卡中沒有蔣介石的,但可以想見蔣介石的身份證號碼應該是“1字111111號”。

宋美齡的住址是“黃埔路國防部院內(nèi)”,也就是“憩廬”,說明“憩廬”才是蔣宋夫婦的第一住所,美齡宮相對住的少一些。

白崇禧家的戶籍卡中,能找到著名作家白先勇。當時他才九歲,“業(yè)別”是學生,身份證號是“1字90210號”。她的母親名叫馬佩璋,“業(yè)別”是“理家”。

父親白崇禧時年53歲,一家人住在“大悲巷雍園一號”,那是兩棟中西合璧的洋樓,至今還在。白崇禧的身份證號是“1字90201號”,由此可見,白家人丁眾多,至少有十個身份證號碼落在他家。

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于右任,當時在南京的住址是寧夏路2號(這房子現(xiàn)在還在)。其實這房子是于老爺子從一個名叫馮云亭的退役軍人手中租下來的。戶籍卡上,于右任的教育程度很有意思,是前清的“進士”。

這次戶籍調(diào)查時,蔣碧微已經(jīng)和徐悲鴻離婚,正與張道藩生活在一起。在南京,蔣碧微的住址是傅厚崗六號,戶主也是她本人,而這里正是徐悲鴻以前的住宅。

過去,蔣碧微的名字有“蔣碧微”、“蔣碧薇”兩種寫法,有人認為第二種寫法是錯誤的。蔣碧微本人的戶籍卡則顯示,她的正式姓名是“蔣碧微”,別名是“碧薇”,可知兩種寫法都不能算錯。

戶籍卡上的傅抱石先生面相清癯,神情凝重。他在南京的住址是四牌樓1號,這里正是中央大學所在地。

和傅抱石一樣,楊廷寶、高濟宇、陳之佛、潘菽、梁希、聶華苓等名人的戶籍卡上,戶主都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吳有訓教授,因為吳有訓時任中央大學校長,這些人是中央大學的教授或者學生。大家的住址也都是“四牌樓一號”,也就是中央大學的校址。

從戶籍卡上看,這些中央大學的著名教授如同一家人一樣。難怪有人調(diào)侃:“首都民國教授,半數(shù)盡在吳有訓門下。”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江西人,但他少年時代也在南京呆過。從袁隆平的戶籍卡看,當時袁家旅居南京,住在“梅園新村49號”。袁隆平家的戶主是他的父親袁興烈。

袁隆平的戶籍卡上記錄,他當時才19歲,是一名中學生,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高中。

張靈甫當時在南京的住址是青石街33號。其實,張靈甫并非他的原名,他本來叫“張宗靈”。

1936年,張宗靈槍殺了妻子吳海蘭而入獄??箲?zhàn)爆發(fā)后,經(jīng)王耀武保舉才出獄帶兵。從此,他改名為“張靈甫”,與過去徹底拜拜。那段因為殺妻入獄,出獄改名的經(jīng)歷,沒有在戶籍卡上體現(xiàn)。戶籍卡上也沒有填寫其曾用名“張宗靈”。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吳貽芳女士,她的教育程度是“美國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

時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的邵力子先生,他也是南京名校力學小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傲W”二字,“力”指邵力子,“學”指邵力子的夫人傅學文女士。

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他是這批戶籍卡名人中不多的幾位“老南京”之一,地道的南京人,師從吳梅先生學習詞曲。

享有世界盛譽的作家聶華苓女士,當時還只是中央大學外文系的一名普通學生。

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早年就在南京求學。傳說,他10歲那年,和同學去夫子廟看賽龍舟,橋塌了,同學溺亡,這激發(fā)他立下學習橋梁專業(yè),建造堅固大橋的志向。

羅家倫先生,曾經(jīng)長期擔任中央大學校長,當時他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任中央執(zhí)行委員。

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當時他在南京的住所,也就是辦公的地方——雞鳴寺1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戴季陶,戶籍卡上的名字是戴傳賢,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現(xiàn)在的華僑路81號大院內(nèi)是他曾經(jīng)的公館。

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南京人,他是擔任第一位擔任教會大學校長的中國人。

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的陳立夫。陳立夫陳果夫兄弟在民國時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兄弟倆在常府街30號留有公館,從戶籍卡看,當時的門牌號是常府街48號。

蔣介石的心腹愛將,時任參謀總長的陳誠。去臺后,陳誠曾經(jīng)當選為“副總統(tǒng)”和國民黨副總裁。陳誠在南京的住所位于普陀路。

建筑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戶籍卡顯示,當時24歲的吳良鏞供職于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1948年,吳良鏞赴美學習建筑,后成為一代建筑宗師,江寧織造府出自他的手筆。

戶籍卡包含的信息極為豐富,能勾勒出1948年南京居民在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各種特征。比如,戶籍卡記錄了部分民國名人的官邸舊址信息,對于研究民國建筑史有參考價值。

南京市檔案館專家根據(jù)200多萬張戶籍卡,對1948年南京人口的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yè)分布等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完全用數(shù)據(jù)說話。

以受教育程度為例,1948年2月,南京市民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3.9%,高中文化程度的僅有7.5%,文盲人數(shù)則多達35.4%。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男女比例也極不平衡,達到了337:100。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