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戴宗為什么能“日行八百”?
戴宗的“神行術(shù)”其實是古代人的合理想象加上擴大的實際特長的混合體,戴宗絕對是一個馬拉松高手,不僅僅是后天的鍛煉的結(jié)果,先天形成的因素更多一些,就如今天的劉翔一樣,戴宗在長跑方面突破了人類的極限,在宋朝通訊不發(fā)達的時期,新聞主要靠人們的口頭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必然加上一些合理的想象,由于人們認(rèn)識的限制,把一些超常規(guī)的東西都歸結(jié)是有道術(shù),用日行八百里來形容快,這個速度跟不上《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更比不過《西游記》的孫悟空,戴宗的神行術(shù)是依靠道具,他道具的是甲馬。
戴宗的神行術(shù),依靠的是甲馬。他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李逵分享戴宗“神行術(shù)”時“耳朵邊有如風(fēng)雨之聲,兩邊房屋樹木一似連排價倒了的,底下如云催霧趲。李逵怕將起來,幾遍待要住,兩條腿那里收拾得住,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不點地只管走去了??匆娮叩郊t日平西,肚里又饑又渴,越不能彀住。驚得一身臭汗,氣喘做一團”。由此可知,即便綁上甲馬,神行者的腳也要不停地邁動,沒有借助外界的寶馬以及其他動力設(shè)施,只不過好像別人推著你走,不需要自身提供能量。這是李逵的感受,誰在推著他走,那是戴宗,只有他有這個力氣,因為此時的戴宗已經(jīng)進入一種麻痹的亢奮狀態(tài),比今天的興奮劑還有效果。
在古人口中,“甲馬”有時候是指披甲騎馬的人。比如五代時徐鉉筆記《稽神錄》:“建康人方食魚,棄魚頭于地。俄而,壁下地穴中,有人乘馬,鎧甲分明,大不盈尺,手執(zhí)長槊,徑刺魚頭,馳入穴去。如是數(shù)四。即掘地求之,見數(shù)大鼠,魚頭在焉。惟有箸一只,了不見甲馬之狀?!彼螘r孟元老筆記《東京夢華錄》:“諸軍有紫巾緋衣素隊約千余,羅布郊野,毎隊軍樂一火,行官巡檢部領(lǐng)甲馬來往巡邏?!币约扒宄嗽S南英詩詞:“干戈滿地降旗遍,甲馬樓船拼轉(zhuǎn)戰(zhàn)。蒼穹有意眷孤忠,大海忽將荒島見?!币陨弦睦锏摹凹遵R”,都是甲士和戰(zhàn)馬的統(tǒng)稱,就像“騎”這個詞兒常是騎士和坐騎的統(tǒng)稱一樣。
有時候,“甲馬”則是指畫有神像、用于祭神的紙。
清人梁章鉅《浪跡續(xù)談》卷七“通用字”條目寫道:很多東西名字叫“馬”,實際跟馬沒關(guān)系,例如猜拳用的小木棍叫“拳馬”,天平上的衡器叫“砝馬”,木匠的工作臺叫“作馬”,插秧的小船叫“秧馬”,吃面時配的小菜叫“面馬”,在紙上畫神佛之像,祭祀之后再燒掉,這種紙叫“甲馬”。
據(jù)《清稗類鈔·物品類》“紙馬”一節(jié)記載,甲馬本來叫紙馬,起源于唐朝,是手繪的彩色神像,因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騎馬,所以又叫甲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而不衰。不過甲馬上未必都有馬,現(xiàn)存的清代甲馬中,畫鐘馗、魁星、送子觀音、趙公元帥的居多,這些神仙畫像除趙公元帥外,都沒馬。如今,甲馬祭神的風(fēng)俗,在內(nèi)地已然式微,但是在臺灣,這玩意兒一直長盛不衰,通常印制精美,論疊出售,供請神、驅(qū)鬼、添財、增壽等用,叫作“金紙”或“紙金”。
很明顯,戴宗腿上拴的不是前一種甲馬(腿上拴幾個披甲騎馬的人,戴宗還能健步如飛,那也太離譜了),而是后一種甲馬(即紙馬)。也就是說,戴宗是把印有彩色神像的紙綁在了自己腿上。
后一種甲馬用處不小。清代考據(jù)學(xué)家趙翼《陔余叢考》卷30“紙馬”條目說:“世俗祭祀,必焚紙錢、甲馬?!比f歷時學(xué)者王士性《廣志繹》卷三“泰山香稅”條目說:“(士女赴泰山燒香)必戴甲馬、呼圣號、不遠千里、十步五步一拜而來。”袁枚《續(xù)子不語》卷一“天后”條目說:“天后圣母……靈顯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風(fēng)濤不測,呼之立應(yīng)。有甲馬三,一畫冕旒秉圭,一畫常服,一畫披發(fā)跣足仗劍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應(yīng),焚常服者則無不應(yīng),若焚至披發(fā)仗劍之幅而猶不應(yīng),則舟不可救矣。”紀(jì)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則講了個靈異事件,說是紀(jì)曉嵐的大兒子紀(jì)汝佶病危,家人按風(fēng)俗給他燒了一張甲馬,紀(jì)汝佶突然睜開眼叫道:“我那匹馬怎么瘸了一條腿?”家人大恐,原來燒甲馬時不小心,把甲馬上那匹馬的馬蹄給弄花了。
通過上述文獻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清時期的部分地方,人們祭祖、進香、航海、送葬,都要燒一些甲馬。但是,像戴宗那樣用甲馬來提速的做法并不常見。我估計施耐庵可能是受了道教符咒的啟發(fā),才給筆下的戴宗拴上甲馬,讓他具備了神行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