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為什么“受賄”?背后原因讓人驚嘆!
送禮,是古代官場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投其所好也好,送書畫古玩也好,都有一個“送”字,不能完全消除“利益輸送”的痕跡。它們都不如“勞動所得”來得合法正派。那么,如何古代才能和官員搭建起“勞動關系”呢?
在古代官場,送禮是一門藝術。首先,直接把錢和禮物送給官員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但效果也最難預測。直接送禮的危險性太高,既不安全,效果也沒有保障。對于官員來說,最現(xiàn)實的選擇就是義正言辭地拒絕,把送禮者痛罵一通:“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快拿走,我出淤泥而不染!”明朝有個笑話,說知縣大人過生日。知縣屬鼠。有個小官傾盡家產(chǎn),鑄造了一個黃金小老鼠送給知縣大人。知縣欣然笑納,然后提醒說:“拙荊下個月生日,她是屬牛的?!?/p>
好在官員們多少有些愛好,投其所好地送禮,因為隱蔽所以安全,往往還能更好起到增進感情的作用。晚清權傾一時的慶親王奕劻、載振父子貪墨出名。苦于反腐制度森嚴、輿論監(jiān)督踴躍,送禮者不敢過分,而奕劻父子也不便直接斂財。于是,載振就想到了開辦高級會所的想法。當時,“雀戲”(麻將)在京津一帶很流行,奕劻、載振父子和許多王公大臣都是愛好者。載振就先后在天津、北京租下院子,裝飾一新后,作為“會客”場所。來客后,賓主自然要娛樂一下,圍坐一桌搓麻將。載振的麻將籌碼很高,3000兩一局。來客求官者居多,進出一次輸個幾千上萬兩很正常。奕劻父子倆根據(jù)賓客輸錢的多少,決定賣官鬻爵的高低。輿論稱之為“慶記公司”。到后來,生意太興隆了,載振都沒法每回都出來應酬賓客,由賓客們自玩雀戲,載振抽錢。好在賓客們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輸錢就心滿意足。這禮也算是送成了。
書畫古玩是古代官員的另一項愛好。很多官員都喜歡搜集古玩字畫,涌現(xiàn)了一批金石專家、書畫鑒賞家。晚清封疆大吏端方就是一個金石專家。他在晚清的聲譽還不錯,有廉潔之名。別人直接給他送禮,他都大義凜然地要求把禮金、禮品送到公堂上去,以示清廉。但是,端方喜歡研究書畫古玩,遇到有人送來求他“鑒賞”的,他無不熱心地與之切磋。鑒賞需要時間,這些寶貝就留在端方府上由他慢慢賞析去了。據(jù)說,端方對古玩字畫的判斷完全仰仗于手下那些同樣不甚明了的幕僚,評判的標準一是靠送禮者的吹噓,二是看書畫作者的名氣。只要端方一類官員認為禮品有價值,送禮者的目的就達到了。送禮者完全可以尋些贗品或者次品去充數(shù),因此降低了送禮的成本。
投其所好也好,送書畫古玩也好,都有一個“送”字,不能完全消除“利益輸送”的痕跡。它們都不如“勞動所得”來得合法正派。那么,如何才能和官員搭建起“勞動關系”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請官員題字、寫文章,然后給官員一筆不菲的潤筆。
潤筆收入,是明清官員重要的收入來源。明朝中期后,社會上逐漸形成向官員購買墨寶和文章的風氣。百姓向官員、下級官員向上級官員有事沒事就來求字、求文。官員們“勉為其難”地應承下來,寫完后再半推半就地接受不菲的潤筆。后來,官員不問求文者的人品、事由,只關心潤筆的多少。到最后,官員題字、文章非出錢不可,沒有免費的了。到清朝,這股風氣越來越盛,潤筆費用越來越高,成為官場半合法的收入,占了部分官員收入的大頭。
據(jù)說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的時候,一次因為興建近代事業(yè)缺錢,就打起了潤筆的主意。有個富豪的父親生前名聲極差,為了粉飾父親的生平,更為了“漂白”父親的惡行,他就迫切想讓張之洞出面為父親寫個墓志銘。有個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誰還敢說父親的壞話?張之洞還真寫了。他科舉高中,翰林出身,寫歌功頌德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潤筆的費用也不低。一字千金,張之洞按照一個字一千兩的價格向富豪狠狠敲了一筆潤筆費用。他此舉好的一面是把這筆巨額潤筆投在近代事業(yè)上,沒有裝入私囊;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問對象,不顧事實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