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楚王項羽兵敗后應不應該在烏江自刎身亡

2017-07-06 13:31:48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項羽的兒子一直是歷史學界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項羽作為一代西楚霸王不到30歲就死了,史記記載項羽死的那一年,他還沒有過30歲的生日,所以

項羽的兒子一直是歷史學界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項羽作為一代西楚霸王不到30歲就死了,史記記載項羽死的那一年,他還沒有過30歲的生日,所以可以說是英年早逝,而且他常年東征西戰(zhàn)身邊只有虞姬一個女人,史學家透露,虞姬也沒有給項羽留下一男半女,所以項羽的兒子是否存在是一個問題。

雖然史記中沒有明確說明項羽的兒子的情況,但是野史記載說項羽的兒子名叫項隆,是項羽早年間和家中一位姬妾所生,項羽在很早的時候就跟隨叔父離家闖蕩,所以在他走后這位妻妾也沒有待在家里太久,把兒子寄養(yǎng)到了深山中一戶人家之后就改嫁了,項隆后來在歷史中沒起到太大的作用,他這一輩子都隱居在山林之中,所以關于項隆的后代史學家也無從得知。

其實西楚霸王項羽的婚姻戀愛狀況一直很簡單,他這一輩子都在打仗,身邊只有虞姬一個女人陪伴,其他人也沒有為他生下后代,所以上文中的說法并沒有得到正統(tǒng)歷史的認可,但是在當時那個歷史條件下項羽的兒子即使存在也活不了多久,項羽和劉邦爭霸失敗之后,就在烏江旁邊自刎了,項羽的兒子應該也會遭到漢軍的追殺而命不久矣。

后代歷史學家認為項羽的兒子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雖然項羽早年間確實有女人,但是姬妾所生的兒子應該被記載入項氏族譜,可惜后來項氏族譜到了項羽這一代就中斷了,也就是說項羽并沒有留下后人延續(xù)香火。

楚霸王項羽兵敗后應不應該在烏江自刎

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歷史給出的答案是項羽自刎了,但是在后人看來,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的答案卻備受爭議。在當時看來,項羽并沒有完全處在敗局。如果項羽渡過湘江,在江東養(yǎng)精蓄銳,這天下或許就不會是劉邦的。

再來看看項羽的性格,在霸王別姬的故事中,項羽自己都自身難保的時候,他還在想著自己的美人和駿馬怎么辦,所以這項羽是個性情中人。而劉邦卻是不擇手段,為了天下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父親都可以舍棄,在項羽抓了劉邦父親準備煮了的時候,劉邦不但沒有緊張,反倒想要分一杯肉湯來。可見劉邦這心狠手辣,而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也是放棄了自己戰(zhàn)勝劉邦這個小人的機會。

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用兵如神,決策果斷,以少勝多。由此,項羽一時名聲大噪,在亂世中被推倒一個中心位置。再加上項羽自身勇武有力的體格和民心,所以項羽只要渡過烏江,東山再起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項羽敗也敗在自己的年少成名,項羽征戰(zhàn)的幾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受到的挫折很少,所以他忍受不了自己的大敗。跟劉邦這種混跡于市井,最終得勢的人相比,項羽根本不是對手。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失敗。在被逼到烏江邊上的時候,項羽自然知道自己還是有后路的,但是他卻認為自己氣數(shù)已盡,好勝的心也沒了。

如何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之中的表現(xiàn)

鴻門宴作為楚漢雙方核心領導層的第一次正面對決,以劉邦團隊的完勝而告終。鴻門宴評價項羽為何?說驕橫愚蠢可能過了些,但若說通過亞父范增的那段怒其不爭的國罵,暴露出項羽“婦人之仁”的性格特點,恐怕無人會反對。

作為項羽的長輩及軍隊的首席智囊,范增眼見刺殺劉邦的天賜良機在項羽的熟視無睹中白白溜走,其當時的心情,大概只能用“痛心疾首”來形容。

項羽為何在范增的多次暗示下裝聾作啞放過劉邦?分析其心理,除了不屑于采用暗箭傷人的卑鄙手段來除掉政敵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其自大,對楚漢雙方的實力對比沒有一個正確的研判。

眾所周知,楚漢雙方對峙之初,區(qū)區(qū)十萬漢軍在數(shù)量和戰(zhàn)斗力方面都遠遜于雄兵百萬的楚軍,更何況項羽剛在咸陽戰(zhàn)役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基本殲滅了秦軍的主力部隊,缺乏實戰(zhàn)經驗的漢軍當然更加望塵莫及。這種種優(yōu)勢,都是項羽小看劉邦的內在原因,因而項羽也有其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

然而論政治手腕,莽夫項羽比起城府極深的劉邦來,自然不是一個等級的。

早在赴宴之前,劉邦早已運用政治斡旋的辦法“策反”了項羽的叔叔項伯,不但令項伯私下對其透露絕密軍事情報,更在鴻門宴最兇險的舞劍助興橋段中挺身保護劉邦,對這等危險的信號,項羽非但沒引起重視,甚至連對叔叔只言片語的責備都沒有,這般公私不分,底下眾將看在眼里,如何不心寒?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看,鴻門宴評價項羽用人唯親也并無不妥。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